二、整体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关于怎样培养人,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为基本原则,整体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适应发展素质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学德育体系。
整体构建小学、中学、大学德育体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正确处理以下诸范畴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发展要求与人的发展需要的关系、德育的适应性与创新性的关系、德育的统一性与层次性的关系、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德育知、情、意(信)、行之间的关系、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关系等。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要素系统为纬,以小学德育、中学德育(中职德育)、大学德育(高职德育)等层次系统为经,进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以下从横向系统“六要素”分别展开。
(一)德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德育目标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一代在德育方面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德育目标对于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德健康成长具有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总书记这里讲的是整个教育的目标,内在地包含了德育目标。构建德育目标体系要做到: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段目标,各有侧重;年级目标,具体明确;情意兼顾,知行统一。依据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把大中小学德育总目标和学段德育目标作如下表述。
大中小学德育总目标是: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厚植爱党爱国情怀,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培养奋斗精神,历练敢于担当、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教育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遵规守纪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中学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培养中学生具有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培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养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勇敢坚毅的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爱岗敬业精神。大学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为人民服务思想,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引导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二)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特定教育内容。德育内容的性质和构成由德育目标所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为受教育者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发展水平所制约;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现实社会的迫切要求出发。
2005年5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中央的“两个意见”,颁布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当时,我是教育部文件起草小组的首席专家,对这一文件精神记忆犹新。《意见》指出:“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据此,德育内容应当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五项内容各有自己的特定内涵,但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了德育统一体。
构建德育内容体系的要求是:德育内容,循序渐进;德目规范,形成序列;项目完整,层次清楚;注意衔接,螺旋上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小学、中学、大学彼此衔接共同完成的。每个教育阶段都必须保证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同时又应做到德育内容的渐进性和层次性。必须注意小学、中学、大学的衔接递进和螺旋式上升,克服倒挂、脱节、简单重复、过频变动和脱离实际的问题,这是整体构建德育内容体系的关键。
(三)德育途径体系的构建
德育途径是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的渠道,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德育途径体系是以完成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以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而构建的。学校德育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各科教学,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党团队工作、班主任工作、学生会工作,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场馆建设,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等。上述诸条德育途径在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运用,应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有不同的侧重点。
构建德育途径体系的要求是:德育途径,对应内容;一项内容,多条途径;有主有辅,协调配合;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德育途径应当对应德育内容,使每一项德育内容都有贯彻落实的渠道。在多数情况下,往往某一项德育内容需要多条德育途径来贯彻实施。这就有一个以哪条途径为主,以哪条途径为辅的问题,也有一个如何协调配合的问题。构建德育途径体系,一方面要求各条途径都能发挥各自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必须强调分工合作,形成合力,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的原则,发挥德育途径的整体效益,提高学校德育的整体效果。
(四)德育方法体系的构建
德育方法是完成德育任务、实施德育内容的手段。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好比道路,怎么走路?是步行、骑车,还是开车、乘车,这是方法问题。如课堂教学这条途径,主要运用讲授法和讨论法;社会实践途径,主要运用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在教育实践中,德育工作者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四类18法:其一,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其二,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视频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其三,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其四,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进入新时代,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开辟了新的德育方法。
构建德育方法体系的要求是:根据内容,对应途径;多种方法,优选组合;辩证思维,法无定法;留有余地,鼓励创新。根据不同的德育内容选择不同的德育途径,对应不同的德育途径选择不同的德育方法。德育方法多种多样,要进行优选组合,正确处理常规教育与随机教育的关系,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的关系,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德育方法体系构建主张法无定法,给教师留有余地,鼓励在实践中开拓创新。
(五)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德育管理是协调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增强德育实效,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它是整个德育工作的指挥和保证系统,具有协调、组织、实施和评价的功能。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包括领导体制、规章制度、队伍建设、督导检查等项内容。
构建德育管理体系的要求是:理顺健全领导体制;稳定提高教师队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德育督导检查。德育管理体系构建是一个政策性、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大中小学都要加强党的领导,大学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2016年6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中小学校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全面负责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把握学校发展方向,支持和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领导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六)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学校德育目标实现的必要措施,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建设。德育评价对于督导检查学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学校领导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和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评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学生品德的评价。
构建德育评价体系的要求是:三级评价,体系健全;指标体系,科学简明;写出评语,准确详实;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要求建立学校、班级、学生三级评价体系。德育评价的难点是量化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一般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价指标宜粗不宜细,总结评语准确而详实。德育评价体系既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又要有实用性、可行性。纠正在教育评价上“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倾向,克服“唯考试、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顽瘴痼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