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理路

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理路

[摘要]社会责任是社会道德伦理的重要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内涵。青年担当社会责任是遵循道德伦理规约、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必然选择。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包含四重实践理路,即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担当,这四个方面体现了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内在逻辑统一。四者之间层层递进,以责任认知为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基础,以责任情感为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养成,以责任意志为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转化,以责任担当为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目的,共同构成了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理路。

[关键词]青年社会责任;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担当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70(2019)06-0062-07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社会责任的重要论述研究”(课题编号:19YJC7101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社会责任体现着社会主体与外界的现实关系,青年担当社会责任是实现自我社会化转变的主要方式。社会责任赋予了青年鲜明的社会角色,指引青年以理性的独立意志和感性的德善仁慈,分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五四运动以来的一百多年,中国青年不负使命,在我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敢于牺牲、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为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展现出了青年对国家、民族、社会及自我的强烈责任之心。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点提出了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要求,并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①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社会责任,这一表述突出了人作为社会创造者应对社会负责的必然要求。当前,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发展机遇及挑战并存的新时代中,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功能和任务出现了新的变化,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应是对单一道德教育层面的一种超越,是对德育体系的一次重构,兼具了更多、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内涵。对青年进行社会责任教育是立足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措施,可促使社会责任教育与青年教育实现有效对接,有利于建立青年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情感、意志及担当的内在逻辑体系,使四者互为作用、相互助力,强化青年的社会责任自觉,引导青年付诸担当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

一、责任认知: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基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无知之行,是谓盲行。正确的认识是主体担当社会责任的前提。认知作为人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的重要条件,因此,认识对人的行为起到支配和调节作用,人的一切行动,往往要以自身对外界或对具体某事、某物的基本认知为基础。这里涉及一个关键点,即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制约着人的认知程度和水平,决定着人是否能够将主观意识客观化,并在理性客观的认知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行为。从人的本性而言,人类并非是具备完全理性的生物,理性与感性的矛盾和交织构成了人的鲜活的生命与灵魂。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②社会责任是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在不断建立、调节自身与客观世界、人类集群的关系中形成的对他人、对社会群体的责任心理。知、情、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其中,知是情和意的基本前提。而责任认知正是基于这种自觉心理而形成的对责任的正确认识及深刻了解,是将责任理论、社会道德、法律法规等内化成为精神需求、情感需求及知识体系的首要环节。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各项实践必须要建立在青年对社会责任的正确认知基础上,青年只有拥有了对社会责任内涵及具体要求的系统认知,才能生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情感,解决为什么要担负社会责任、如何担负社会责任的问题。

当前部分青年对社会责任缺乏深刻的认知,呈现出社会责任认知浅薄、认知迷茫的特点。首先,对新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和使命认识不清晰。这体现出的问题主要是缺少历史思维,而形成历史思维的基础是健全的历史知识体系及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思维的形成有利于青年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及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缺少历史思维导致部分青年的社会责任弱化,这也是从历史视角开展社会责任教育的价值延伸。同时,个别青年缺少追求高远目标的奋斗意志和信念,对“四个自信”以及中西文化差异的客观认识不足。缺少历史意识、大局意识阻碍了青年社会责任的内在重构。其次,不能正确认识自我需要与奉献社会之间的逻辑关系。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不断调节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将基于对外界的认识而形成对事物的价值评判,并由此形成对自我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本质上是对自我社会责任的认识,是人的道德情感、自我需求、社会共识在精神层面的有机统一。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来源于生存本能,与自身对社会资源的需求相伴相生。人对社会复杂的需求决定了“人性”的基本内容,使社会行为受到潜意识中需求的支配。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们形成对社会的不同需求。马斯洛提出了影响世界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按等级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这表明,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人对社会的需求为参照。在需求不断升级的过程中,人们才能形成日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担负更大的责任。而在社会伦理中,一味地攫取社会资源却不参与社会建设,将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可见,人对社会的需要及社会对人需要的满足这一过程客观上规定了人必须要承担社会责任,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再次,对自我责任认知不清。在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中,青年的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在价值选择和自我价值观念塑造中青年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主性。青年在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对精神意义的追寻。但部分青年在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受功利思想及外来文化的干扰,出现了自我价值迷茫的问题。在新旧观念交替、中西价值观念的碰撞中,个别青年的价值观不断从集体本位向着个人本位转变,道德标准模糊化,生活重心颠倒化。“及时行乐”“实用主义”“佛系生存”等成为了部分青年的座右铭,凸显了他们价值扭曲的精神虚无。诚然,青年作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新锐群体在成长和发展中的需求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但也正因如此,需审慎思考如何在尊重青年需求的同时对青年的需求加以引导,并在这一过程中促使青年探索关于社会责任的问题,这是新时代背景下青年教育与培养的重要命题。

当前,在大量“信息碎片”复杂交织的社交型新媒体环境中,传统社会责任文化正在“沉默的螺旋”规律中消沉,加强青年的社会责任认知引导尤为紧迫。首先,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新时代自身责任的转变,使青年对世界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的逻辑关系有清醒的认知,培养青年的世界视野和大局意识。激励青年将个人理想与世界发展、民族振兴结合起来,在强烈社会责任的感召下,让担当社会责任成为青春搏击的无限能量。其次,引导青年正确看待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意味着新时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③青年只有正确认识社会矛盾的转变特点,并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才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等多领域创新创造,才能使青年的社会责任担当充满时代活力。最后,引导青年正视自我,找出“短板”。只有正视自我,加深对自我的认知,才能使青年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态度,增强对复杂价值观念的理性认识。积极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弥补自身不足,消除“责任沉默”的不良影响,在加强自我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养成担当社会责任的习惯,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责任情感: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养成

责任与情感是共生关系,情感是形成责任的动因,而责任是情感的升华。责任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理性反思及对责任伦理感性认识在精神世界中的结合。责任情感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指引人对自我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进行道德思索、评价与价值判断,强调的是人对社会责任的心理趋向、概念理解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情怀。责任情感不仅包含了客观社会关系中传统道德伦理对人们的责任要求,同时也包含了人们原有的主观道义责任。在关于责任的探讨中,无论以如何完善的制度对社会责任加以规定,从执行层面而言,根本上仍然是道德情感催生社会责任。责任情感长久浸润和支撑着青年担当社会责任,是开展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各项实践的重要条件。这主要是源于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管理、控制和支配作用,青年自觉接受社会责任教育是其调动情感、主动接纳社会责任教育内容的结果。因此,青年接受社会责任教育的过程本身也是青年受责任情感控制和指引的过程。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必须要满足充分认知及情感生成两项条件,这两项条件决定着青年是否能够基于世界责任、国家责任、民族责任及自我责任主动汲取责任文化与知识、培养自身的责任情感、完善责任结构,并形成增强责任认知和实践的内在动力,继而使青年的社会责任情感不断转化为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需求,生成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的强大力量。

责任具有多重属性,涵盖了家庭责任、自我责任、工作责任等多种内容,而社会责任情感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情感,是对其他具体责任的内在整合。如果责任情感仅局限于某一狭隘的范围,这表明人尚没有完全脱离群体性动物单体的本能,因此在新时代的社会环境及关系中,对青年进行社会责任的情感教育是对青年责任情感的一次重新洗礼。责任情感应贯穿于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有利于促进青年将社会责任意识向实践转化,青年担当社会责任必须要涵养责任情感。从当前来看,新时代青年拥有良好的责任情感就能够自觉遵守公共规则,对不良道德现象持否定态度,并身体力行地推动社会的进步。然而,部分青年在存在无限机遇的时代环境中却“躲进小楼成一统”,道德情感淡漠麻木,缺少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在一项关于“当代年轻人快乐的主要来源”的网络评选中,年轻人最喜欢的10件事分别为“磕CP”、点外卖、追星、喝奶茶、打游戏、赚钱、熬夜、吃火锅与睡觉。这一结果充分表明部分青年社会责任缺失及对担当社会责任的懈怠。究其原因,在于部分青年的内在情感构成中缺失了重要的责任情感的支撑,造成了青年责任情感结构失衡。

在自然社会中,人类并非是客观世界的主宰,尽管有着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但必须要对客观世界担负责任。因此,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情感是促使青年主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环节。首先,需以榜样示范教育培育青年的责任情感。但凡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往往都有着深沉强烈的责任情感。这种责任情感包含对世界、国家、民族、社会及人民深沉的热爱。那些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辛勤耕耘的拓路者的事迹是开展青年社会责任情感教育的宝贵资源。其次,要坚持以情感人、以史育人,善于利用红色文化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中国的革命文化诞生于血与火交融的革命岁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谱写下的壮丽历史篇章,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要坚持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鲜活的革命历史,展现革命英烈敢于牺牲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让青年在重走革命圣地、观览革命文化展演、慰问老兵烈属的过程中增强对革命历史的情感体验,拉近青年与历史的心灵距离。最后,注重感恩教育。感恩是社会责任在情感层面的充分体现,体现了人对社会关系与社会情感的充分理解。涵养青年的感恩之心将使青年正确认识索取和回馈的关系,在感恩情感的激励下,青年将回归现实生活,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感恩教育是社会责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要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教育原则,将感恩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在知、情、意、行的结合中感恩社会、担当责任。

三、责任意志: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转化

意志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与人的心理活动及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意志体现着一个人的精神本体,与社会伦理中客观存在的真假、善恶、自由、美德等具有紧密关联,也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责任意志是主体在确定了担当责任的目的之后,根据这一目的对自身行为进行调节和支配,并在这一过程中努力克服困难和问题的毅力和能力。责任意志体现着主体在担当责任中自愿解决问题、保持长久担当责任的心理倾向和行为表现。社会是人类因相互需求而组成的整体,代表着人类的整体利益,因此社会责任意志具有自主性、坚韧性和自律性等多种特点,是对主体责任情感强烈程度的一种反映。责任意志对人的担责行为具有唤醒、激发、变更、制止以及坚持等多种调节作用,贯穿于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的准备阶段与行动阶段,是青年积极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精神条件。

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的实践是复杂的,青年要依靠责任意志的支撑作用坚定不移地执行担当责任的各项计划,例如循序渐进地提升专业能力、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提升社会实践能力、遵循学习计划踏实努力以获得进修深造资格等。同时要努力克服主观上的思想懈怠、认知错误以及客观上的多种现实困难,形成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然而,责任意志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其建立在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的基础上,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以成为社会责任的一部分。现今青年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认知,对世界、国家、民族及社会有着深沉的责任情感,但由于责任意志薄弱,难以长期坚持担当社会责任,或出现选择性担当责任的问题,表现出部分青年责任意志不强,对自身如何担当社会责任思考不够、规划不足。基于此,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青年的责任意志,使青年的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最终通过有效的引导形成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的意志力,从而依靠青年自身的力量,完成担当社会责任的长期目标。

首先,引导青年设计担当社会责任的目标与计划。从本质上而言,人类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作出正确的、合乎理性的判断,因此,必须依靠良好的教育,使人长期保持价值理性与责任理性。青年在担当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将形成责任情感,而这种情感是否强烈,关系到青年是否具有与之相匹配的责任意志。青年责任意志的生成机制体现为责任目标在大脑思维中被激发,并形成强烈的驱动力,使青年能够结合担当社会责任的具体目标及自身的能力特长对担当社会责任进行总体规划。严密合理的计划是青年顺利担当社会责任的前提,有利于巩固青年的责任意志,降低青年担当社会责任过程中的困难程度。因此,青年社会责任教育重点在于帮助青年树立起高尚、长远的担责目标,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社会的进步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而努力奋斗,以目标牵引和支撑精神意志,形成青年为实现目标而自觉磨炼本领、克服困难的动机,继而促使青年对社会责任知行一致,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其次,培养青年持之以恒担当社会责任的稳定心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多种复杂矛盾来看,人并非是绝对的道德的恪守者,其道德责任始终要受到多种外力的冲击,人只有突破了狭隘的欲望,才能担负起更加神圣的社会责任。古今中外,历史上任何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科学家及那些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至高贡献的人往往都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担责心态。他们基于坚强的责任意志而敢作敢为,拥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和决心。他们善于把握时机解决问题,不畏挫折,拒绝退缩,其责任意志在百折不挠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增强。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责任教育资源既具有理论上的启示性,也兼具实践上的示范性,有利于促使青年将责任理论转化为行为实践,实现知行一致。因此,青年社会责任教育要注重培养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的恒心,依靠责任意志连接知、情、行,促进从知到行的转化,培养青年稳定的担责心态,激励青年自觉向楷模看齐、向英烈看齐,从而养成坚强的责任意志。最后,修正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的实践。青年担当社会责任是一个以简单细节整合为复杂行为的过程,在当前特殊的发展阶段,社会发展面临多种未知的挑战,这也意味着青年担当社会责任要长期处于复杂的世界变局和社会变化之中,需要青年在探索中不断对担责的行为进行反思和修正。由于青年正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因而对自身的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及责任实践缺少必要的修正能力。事实上,青年的一切行为都要受到意志的支配,而意志的强弱,与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的结果密切相关。由于意志是人对自身行为价值的一种主观估计,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人在作出判断时,会将要判断的事物与大脑中的某个既定模式进行对比,因而易出现判断误差。因此,要充分发挥责任教育的引导和纠偏作用,对青年的责任意志进行客观把握,并对青年担当社会实践的具体行为加以修正。青年社会责任教育要帮助青年进行价值判断,帮助青年对担当社会责任的风险进行预判,教会青年正确担当社会责任的方法。并对青年的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及责任实践进行总体修正,使青年在有效解决什么是社会责任、为什么要担当社会责任、怎样担当社会责任问题的基础上自觉担当起新时代赋予青年的重大责任。

四、责任担当: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目的

责任担当是动态的,责任担当作为一种行动,将换取具有实际意义的价值。责任担当是主体在正确认识责任内涵的前提下,在强烈责任情感和责任意志的动力驱使下,正确履行相应责任的实践过程。责任担当既是一种实践状态,同时也在长期的复杂实践中内化为主体的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责任担当是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与结果,实现了青年责任认知教育、责任情感教育、责任意志教育的统一,构成了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理论及实践目标。青年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和拓路者,只有积极担当社会责任,付诸担责实践,才能够抓住时代机遇、有所作为。

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的实践是广泛的,而成果是不可预估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担当社会实践,关键在于行动,要实现社会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情感、社会责任意志和社会实践担当的有机统一。随着思维敏捷、风华正茂、最富有创新活力的“80后”“90后”走上社会舞台,这一代青年开始在社会各领域发挥所长,成为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群体。因此,担当社会实践责任,这是青年在新时代中的特殊属性和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所决定的。青年正处于人生转折及价值观不稳定的特殊阶段,易受到社会复杂消极观念的影响,致使部分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弱化。首先,缺少对世界责任的担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和平为基础,以发展为目标。中国青年只有不断努力塑造自我,才能在未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进力量。然而,部分青年思想不够开阔,对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认识不足,缺少正确的世界观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的深刻认知。其次,缺少对国家和民族责任的担当。在外部势力的教唆之下,在错误思想和利益的诱惑之下,部分青年以卑劣、低级的方式扰乱社会秩序,传播错误价值观,表述不正确的利益诉求,体现出部分青年对民族及国家责任担当的弱化,更反映出他们的价值观及发展观的扭曲。最后,缺少对自我全面发展责任的担当。担当自我责任是青年担当更大责任的前提,然而部分青年由于成长在优越的环境中,自幼未能在家庭责任中锻炼担当能力,因而对自我责任的认识比较浅薄。轻易地“得到”使部分青年意志消沉,缺乏危机感,懈怠于学习和进步。很多青年沉迷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致使青春光阴荒废。基于此,青年社会责任教育,要从世界的宽度、国家与民族的高度以及社会发展的广度使青年不断丰富担当社会责任的各项实践。

首先,引导青年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责任。担当社会责任的核心目的是为最大多数人谋取最大的福利,其中便包括青年自己。当前,世界领域的深刻变局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人类的命运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中国的发展、中国青年的成长将长期受到世界的深刻影响。这表明,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推动的,而是要依靠坚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建立起目标一致的“责任共同体”,才能整合资源、向心聚力,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国家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个体与人类命运的关系,形成对世界责任的正确认知。一是鼓励青年担当推进世界科技进步的责任。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近些年来,我国大量青年依靠科技创新,为人类探索科学奥秘、提升社会生产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表明,推进科技创新是青年担当世界责任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此,要重点加强对青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培养青年的探索精神,激励青年努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二是指导青年担当维护世界生态环境的责任。生态安全关乎人类的命运,青年担当社会责任,要树立科学的生态观。身体力行地践行低碳理念,坚持勤俭节约,为世界生态治理发出积极的呼声。三是要引导青年主动担当推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责任。中华文化的历史性回归深刻表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无穷的发展力量,有利于传递情感、凝聚共识。青年担当社会责任,需要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不断建立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知识关联。在中外青年交流学习及互动实践中担负起促进文化交流、讲述“中国故事”的责任,使世界文化以更加和平、健康、积极的形式不断融合发展。

其次,引导青年担当国家和民族责任。青年是最有潜力成为“时代新人”的优秀人群,而“时代新人是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④,这里的“新”决定了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具有革新性。担当时代大任,要求青年拥有强烈的爱国、报国情怀,这是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基础。青年的爱国情怀、对责任的认识及行为都应符合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规律。青年担当社会责任并不仅仅是一种奉献行为,而是为个人的奋斗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和价值。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为民族的独立与复兴作出了艰辛的努力,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事业,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充分彰显了青年的人生价值。基于此,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一是要使青年系统认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发展的现状,引导青年在担当社会责任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关注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动态,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安全观念。二是要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及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非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复杂的发展环境中尤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支撑和理论指导。唯有促使青年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才能激励青年以鸿鹄之志和报国之心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三是鼓舞新时代青年担当国家和民族责任,坚持与人民同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上中国青年曾一度深入工农群众当中,为救国报国奔走呼号、组织动员,对中国人民有着深沉的责任情感,正是在这种责任情感的动力驱使下,中国青年以顽强的责任意志,坚定的责任坐标,在百折不挠的担责实践中创造出了伟大的成果。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的实践养成,要坚持引领青年融入群众、向群众学习,努力实现社会责任的时代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统一,使青年在伟大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最后,引导青年担当全面发展的自我责任。追求及实现自我的更高价值,是人类最高理想和品质的象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修齐治平”,“修”即“修身”,突出的是自我培养和自我约束。青年只有实现了自我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是青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青年的全面发展更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更加全面的教育,即全面发展对应有限生产力和知识基础条件下的全面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有利于完善青年教育结构,是发展全面教育的关键一步。因此,培养青年的自我责任,一是要引领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的价值标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更,符合特定时期主流价值观念的价值选择将促使人在正确的价值导引下正确地担当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核心功能方面存在内在逻辑上的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及个人层面为青年提出了具体、鲜明的担责要求,是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的行动指南。青年要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在自由担责和自我约束相结合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担责实践,调整担责动机和内在责任伦理心态,不断明确道德立场和价值立场,在担当社会责任的过程中理性地进行价值抉择和审慎地开展担责实践。二是要激励青年苦练真本领。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的过程并非是顺风顺水的,社会的复杂性决定着青年担当社会责任同样具有复杂性、困难性和多变性。特别是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青年要想展现才华、以扎实的个人能力担负社会责任,就必须要拥有“真功夫”。基于此,青年要以知行合一为要求和标准,增强学习能力,向社会学习、向楷模学习、向历史学习,学习专业知识、传统文化、先进理论及科学真理。要自觉对抗泛娱乐主义思潮下的价值干扰,培育自身的质疑和批判精神,敏锐发现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更要有探索和挑战精神,有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要充分调动青年强大的责任情感,以强大的实践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成为一个有本领、有能力担负更大社会责任的建设者。三是要引领青年投入丰富的担责实践之中。社会责任是青年对具体生活实践的理性反思和道德自觉,是青年从伦理视角对自身的行为及后果的道德评价和行动导引,也是青年对责任精神、责任情感与责任担当的统筹和协调。在社会生活中,青年享有各种自由权利都要以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前提,而担当社会责任则是连接权利、责任与道德的纽带。为此,青年社会责任教育要引导青年以行动诠释社会责任的内涵,展示自我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传递深沉的社会情感,并在担责实践中磨炼责任意志。当前,社会各领域的协同发展为青年担当社会责任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青年要抓住机会,勇于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热潮之中,到落后地区支援社会建设与教育事业,在文化艺术领域发挥所长,在网络新媒体中传递时代“正能量”,在科技创新中积极探索,更要在志愿服务中点滴奉献。要激励青年更加广泛地参与丰富的社会活动,使青年在实践中体验社会责任的深刻意义和价值,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总之,时代的发展方式和结果往往与青年的成长方式和结果密切相关,青年担当社会责任是历史决定的,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决定的。青年社会责任教育要建立起青年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担当的完整体系,以认知教育发轫,以激励青年自觉担当为落脚点,在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实践过程中引导青年勇敢担当世界、国家、民族、社会和自我责任,实现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生动的担责实践中绽放青春的无限光芒。

注释:

①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④刘建军.论“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2019(2).

责任编辑:李娇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