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京彩好评:从“六稳”到“六保”,提振高质量发展赶超信心

【地评线】京彩好评:从“六稳”到“六保”,提振高质量发展赶超信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7日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从疫情防控经济按下“暂停键”到“世界工厂”稳步“复苏”,虽然中国经济展现巨大韧性,但危机也是前所未有的。

这次政治局会议,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首次提出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方针,与2018年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六稳”内涵也有相通。 而“稳”变“保”,既是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指明了方向,更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紧”环境中勇挑重担,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凝聚发展的强大合力,提振高质量赶超信心。

有一种应对之策,目标在于“保”,坚持“底线思维”。“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中共中央政治局于4月8日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守住底线,就是做好“最坏打算”。虽说“六保”首保就是保就业,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也是稳就业,甚至保粮食能源安全亦是如此。为此,加大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力度,必然要弄清“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做到“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快马加鞭迎头赶上。尤其是党员干部要积极有序为复工复产消除“痛点”、疏导“堵点”、补上“断点”,以“底线”不越、力度不减,确保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

有一种根本立场,应变出于“保”,善于“化危为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着巨大的内需市场、充足的政策空间和显著的制度优势。疫情以来,各地“一把手”更是靠前指挥,立足民生保障、经济发展,超过130位县长走进淘宝直播间“带货”,推介当地的文旅资源和特色产品;各地纷纷派出政策“大礼包”,助力产业项目复工复产,激发内生动力;“数字治疫”为我国赢得抗疫先机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从中央到地方公共政策和各地努力中,体现出的正是以变应变、化危为机、开拓创新的“兜住底”迎难而上。这是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要释放消费潜力,做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深度的融合,要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战略窗口期,成为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的绝佳机会。

有一种斗争精神,任务在于“保”,全力“决战决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斗争精神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武器,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重要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不管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决胜战,还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缓、等、靠等思想必须摒弃,关键时刻更要吃紧,绷紧“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争弦”。随着当前全国疫情向好,中国经济“六保”工作已经划定“干什么”,14亿中华儿女也将担负起按下社会经济发展“加速键”的责任,把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围绕“六保”工作打好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组合拳”。中华儿女将会再一次向世界展现令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彰显中国人民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质。

“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从“六稳”到“六保”,我们的经济目标并没有变化,而是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涵养和弘扬精神力量的同时,汇聚脱贫攻坚的“收官战”磅礴之力,以实际成效如期兑现对人民的承诺。(责编:张慕琪;校对:赵一頔)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街道清泉社区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赵一頔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