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李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3)

到了两汉时期,罗马帝国与中国的汉王朝遥相辉映,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文明。因此汉代与罗马的交通往来也代表着当时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最高水平。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是这两大帝国的全盛时期,那时罗马帝国的势力已经到达了小亚细亚附近,并且准备向更东的地区发展,而汉朝的势力也伸展到了中亚细亚。汉朝和罗马帝国的接触从无到有,彼此间的相互认识从朦胧到清晰,特别是罗马人逐渐沿海路东来,汉朝人过海路西去,使贯通欧亚非三大洲的海上交通线串联起来,为此后中西交通创造了广阔的前景。在这个时期,拉丁文中的东方oriens成为与希腊、罗马并列存在的名词,东方文化也被视为欧洲以外另外一个文化系统。

丝绸之路的说法不是自古有之的,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在1860年李希霍芬曾随德国代表团访问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他曾经七次到访过中国。他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第一卷中提到了中国与希腊、罗马的一条交通路线,在书中他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的说法。

这个说法后来得到了欧美和日本汉学家的支持。这其中包括英国的斯坦因、瑞典的斯文·赫定、法国的伯希和、日本的大谷光瑞、美国的亨廷顿等。他们通过到中国西北边疆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找到了许多中国与古代亚非欧各国交往的文物和遗迹,并纷纷著书证实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的存在。在这之后“丝绸之路”的名称被世界普遍认可。

2000多年来这条道路不仅成为中西交通的贸易大动脉,也成为了古代各国文明与文化交流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文化经济交流起到了三个促进作用:

第一,“丝绸之路”的贯通造就了中西交通的新局面,开拓了中西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汉通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经贸往来。

第三,沟通了欧亚大陆,为之后发展国际贸易起了推动作用。

二、马可·波罗开启西方进一步认识中国的大门

公元1271年,忽必烈迁都北京,改国号为大元。至此,无数的旅行者、商人、探险家、传教士有机会纵横于欧亚大陆甚至更远的地方,据说当时只要一道金牌就可以如履康庄大道,交通无阻,中西交通因此而大开,历史也给予了中西方进一步互相了解和认识的重要机会。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外影响最大的王朝是唐朝和元朝,但如果从对外影响的范围、往来国家的数量和国际地位的角度比较,元朝具有更大优势。第一,元朝有更优惠的通商政策和商路,也有很多神奇的传说,这对西方和阿拉伯世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当时的元大都、元上都、杭州、泉州、广州等城市已经具有了国际化色彩,泉州港成为了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来自西方的旅行家、商人、传教士、政府使节,还有手工艺者纷纷由陆路和海路来到中国,他们当中一部分人甚至留在中国,有的人还担任过政府官员,有的人回国之后就记录了他们在中国的见闻。

这些见闻让西方首次较为全面地掌握了中国的信息,一个文明和富庶的中国开始真实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公元1271年,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他的父亲和叔父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漫漫长路,他可能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中西交流史上的关键人物,他的东方之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之后几百年的中西交流史。

马可·波罗他们先坐船从威尼斯出发,在地中海东岸登陆,穿越了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伊朗以及中亚的沙漠,翻越了帕米尔高原进入了中国的喀什,走过了河西走廊,再向北经过了宁夏,于公元1275年到达了当时的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晋见了忽必烈。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