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李真: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5)

《马可·波罗游记》对欧洲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第一,拓宽了欧洲人的世界观念。第二,激发了欧洲人的世俗观念。第三,催生了近代地理大发现。

当时关于东方的游记基本都是意大利人所写,像柏朗嘉宾的《蒙古行纪》、鄂多立克的《鄂多立克东游录》等,他们连同马可·波罗的契丹之行,一下子把西方人的眼光从欧洲带到了大陆最东端的东方古国。《马可·波罗游记》打碎了“欧洲便是世界”的神话,把一个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中国呈现在欧洲人的面前,令他们无比惊奇。

在中世纪的欧洲,在教会的高压之下,欧洲人必须信仰上帝,遵守道德律,提倡过清贫的生活。但这并不能掩盖人们对世俗生活的渴望,对于财富的迷恋,对于爱情的向往。《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描写的来自中国的世俗精神、商业热情、君权思想和城市的观念,满足了欧洲人对生活的想象。

随着开启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第一个驾着三桅帆船驶向大西洋的也是一位意大利人——哥伦布。他本人正是《马可·波罗游记》最热心的粉丝。直到今天,在西班牙的哥伦布图书馆还能找到他当年读过的《马可·波罗游记》,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

三、明清来华传教士在中西交流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世界开始了文明交流的新纪元。经由航海家、商人、传教士、外交官的笔述、口传,中国再一次进入欧洲人的视野,唤起了他们的注意。

从16世纪中叶开始,以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拉开了近代中国与欧洲对话的序幕,东西方进入了思想文化交流的新平台。明清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作为中国文化的探险者和传播者,来华的传教士沟通中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波兰前夕,他在波兰的报纸上发表文章,专门提到了波兰第一位来华耶稣会士卜弥格,他是首位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成果的欧洲人,被誉为“波兰的马可·波罗”。

2018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西班牙王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在西班牙《阿贝赛报》发表题为《阔步迈进新时代,携手共创新辉煌》的署名文章,其中提到了西班牙的传教士庞迪我、高母羡,肯定了他们为中西文化交流所做过的贡献。

2019年,在对意大利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意大利《晚邮报》发表题为《东西交往传佳话,中意友谊续新篇》的署名文章。文章中专门提到了马可·波罗和传教士卫匡国,赞赏并肯定了他们对中西交通的贡献。

可见,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很多的人物和事件都会变成历史,但文化却永远存在,而且历久弥新。

首先为大家介绍卜弥格,在华期间,他担任过南明永历王朝的使臣,成为中国与罗马教廷之间最早的外交官。他第一次把中国的医药、中国的植物介绍到西方。他的介绍对欧洲汉学研究的创立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为沟通中西文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卜弥格是17世纪中叶波兰著名的耶稣会士,家世显赫,天资聪慧。从耶稣会大学毕业后,他立志前往远东传教。卜弥格于公元1644年抵达澳门,后来经葡萄牙耶稣会士曾德昭的推荐进入南明永历朝廷,受到了永历帝和秉笔太监庞天寿的友好接待,并被授予官职。公元1650年,卜弥格以南明王朝特使身份出使欧洲,参见教皇,希望支持南明王朝反清复明,未果。公元1656年返华途中,病逝在中越边境。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