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联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要求

软联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要求

在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加强市场、规则、标准方面的软联通”。应该说,这是实现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揭示了互联互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以市场软联通促进产品流动和经济活动的互联互通。长期以来,我国开放发展具有出口导向的典型特征,换言之,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过程中,国际市场需求尤其是来自发达经济体的强劲需求,为国内生产提供需求支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未能形成有效联通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大,尤其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种发展模式将难以支撑起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开放。我们不能只依靠国际市场的“推力”,还要重视国内市场的“拉力”,构建起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就需要首先建立起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软联通,只有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通起来,才能够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如果没有市场的联通就谈不上二者之间的相互循环和互促共进。市场的软联通不仅表现在传统商贸领域的产品流动和经济活动的互联互通,还应当表现为一些更深层次的联通,例如交易规则、商业管理模式、人才流动的联通等等。通过市场的软联通,了解国际交易的习惯和规则,学习先进的商业管理模式,广泛吸收国际市场中的先进创新要素尤其是人力知识资本为我所用,建立国际经济循环与国内经济循环的联系,能够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规则软联通实现各国制度和规则的兼容。与主要以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不同,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新型经济全球化主要特征之一必将是制度型开放,即对外开放将由“边境开放”向“境内开放”转变。在全球价值链不断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时,需要更加注重规则的软联通,不再局限于进一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为特征的边境开放,而是聚焦于国内经济规则与国际经济规则的接轨。在要素分工的条件下,生产的全球性要求不同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环节进行“无缝对接”,以保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而要想实现这种“无缝对接”,最关键是实现规则的软联通,实现各国在制度和规则上的兼容。只有在规则上能够与国际规则对接,才能够减少合作过程中的摩擦,从而能够在全球化生产的大背景下,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创新要素向国内集聚。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总体环境趋于严峻和复杂,国际经贸规则面临大调整和大重塑,在这一关键时期,哪一个国家拥有更强的对创新要素的吸引和集聚能力,哪一个国家就能够支撑起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抓住这一发展契机,中国必须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加强规则的软联通,打造最优的营商环境。

以标准软联通协调和对接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开放型经济强调的是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的互联互通,这就必然要涉及标准的问题。标准化是实现各个领域互联互通的基本前提之一,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国家间的合作就会遇到很多阻碍。例如,我国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基础设施时,“设施虽联、通行不畅”的现象经常出现,原因就在于各个沿线国家的铁路、公路等技术标准和运行规范不一。加强标准的软联通,可以减少商品和要素在自由流动中的一些阻碍,有利于生产环节和阶段的协调和对接,进而调动合作双方的参与积极性,推动建设更加牢固的合作机制。标准统一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技术标准对接,同时还包括治理规则体系中的标准对接,加强各个领域标准的软联通是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的重要前提。概括而言,加强标准的软联通对中国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可以使我国在对标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规则等制度设计和安排的优化,实现以开放倒逼改革。二是在主动联通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利用现有的多边平台,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可以实现技术和规则等制度标准的输出,引领国际标准,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标准的软联通,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因此,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国内国际市场融合。为此,需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开放高地为重点,对内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带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不同级次产业链接融合,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对外以高端服务贸易补充货物贸易不畅带来的产业链阻断,加强知识产权贸易,推动开放高地成为链接强大内需、国际高端服务贸易的产业链门户,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二是加快推动制度型开放,密切关注国际经贸规则的高标准演进趋势,建立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机制,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开放拥抱全球的优秀人才和优质企业,抓住全球人才流动新机遇,构建更加开放的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增强集聚创新要素的能力。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平台,积极参加全球经济治理。例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区域合作平台,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对接国际规则,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