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中读懂中国

摘要:如何读懂中国,感知时代脉搏,投身伟大时代,对于今天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是怎样强调也不为过的大事。新媒体的到来确实给主流媒体带来了很多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越是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压舱石”“定盘星”作用就越为明显。

新闻界有一句名言:“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读懂新闻,就是读懂明天的历史。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新闻舆论战线立即行动起来,一大批新闻工作者奔赴战疫一线,与广大医护人员、基层干部群众并肩作战,聚焦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推出了一批影响深远的“硬核”报道,真实记录着这场惊心动魄的伟大斗争。

今天,我想结合自己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所见所思,和大家交流对于三个问题的认识。第一,怎样通过主流媒体感知时代脉搏?第二,面对重重挑战,为什么中国总能成功?第三,“危”和“机”能不能转化、如何转化?

一、怎样通过主流媒体感知时代脉搏

我所在的《光明日报》,有一个特殊的定位,叫做党联系知识分子的桥梁纽带。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到高校采访。在和大学生朋友座谈交流的时候,大家总会不约而同问我同一个问题:在商业媒体、自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主流媒体到底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如果是短暂的交谈,我一般会推荐同学们关注光明日报的“两微一端”,告诉大家,在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的主流媒体正在用一种蹄疾步稳的方式,努力适应今天传播形态、传播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

就拿我自己来说。疫情初期,我采写了一条题为《北京六旬老人手绘长卷致敬医护人员》的小稿子,配了张图片。在光明日报法人微博发出后,很短时间阅读量就达到150万;4月28日,我在北京171中学蹲点采访,采写了一条只有61个字的小稿子《北京高三开学首日就上体育课》,配发了一段几十秒的视频。结果我人还没离开学校,阅读量就突破了30万。这些实践和成效,在过去的传统工作模式下,都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新媒体的到来确实给主流媒体带来了很多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各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空前提高,被年轻人朋友圈转发的越来越多。这也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一个真实反映。

今天,我还是想回归到我们最传统的工作方式,就从办报纸的角度,来解读一下主流媒体的价值所在。我所选取的,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认为份量最重、也是最走心、最下功夫去打磨,但是很多年轻朋友可能关注并不太多的一个观察对象,就是我们报纸的一版,特别是一版头条。

在新闻业界,大家都很熟悉一个词,叫做“版面语言”。就是一条稿子,放在了报纸的一版,特别是上了一版头条,读者从位置上就能看出稿子的重要性来。发端自办报实践的“版面语言”,今天也被广泛运用到了各种新媒体之中,也就是首页、头条。

而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这样的中央党报,一版头条的重要价值,更是不言而喻。党报党刊的“版面语言”,特别是蕴藏在一版、一版头条文章中的信息,在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事实上,越是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压舱石”“定盘星”作用就越为明显。

也可能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比如今天,社会上有哪些新鲜事,翻一翻手机我们都能知道,可能真就没有多少年轻人通过看报纸了解信息。但是上周的今天,发生了什么大事?上个月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大事?我们去翻手机,一定会陷入海量的信息之中,雾里看花看不清。关注主流媒体、阅读党报党刊,就能够帮助大家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在“学习强国”平台举办的“在经历中学习——疫情防控公开课”的系列讲座中,很多专家都不约而同谈到,疫情中,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各项严峻挑战,中国之所以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首先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得益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为什么得出这样的判断?怎样理解这个判断的意义?这个判断是不是准确契合全国各族人民的真实感受?在我们的主流媒体,在我们的一版头条上,都有着准确而生动的诠释。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幅报纸的一版,来关注一下头条报道,看看是不是能够清晰反映整个疫情的发展变化。

1.我选择的第一个观察节点,是1月25日、26日。大家可以清楚看到,前后两天,报纸版面有着很大不同。

看到1月25日的版面,大家感受到的是我们熟悉的喜庆祥和的节日文化氛围。每年这个时候,我们的主流媒体都要开展“新春走基层”主题采访活动,聚焦各行各业为迎接新春佳节所做的准备,报道千家万户热气腾腾、喜气洋洋过春节的火热场面。

今天,我们都已经熟悉了“暂停键”这个词。我在采访湖北沙市中学团委书记黄嘉懿老师的时候,她就说“亲眼看着我们这么美好的城市,被疫情突然按下暂停键”;我在国家大剧院采访,看着空旷的剧场,艺术家们也说我们的演出被突然按下了暂停键。

我们再看1月26日的版面,会明显感觉到气场的不同。我们的版面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某种程度上说,甚至充溢着“战”味儿。就是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门听取疫情防控工作汇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决定,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党中央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推动有关地方全面加强防控一线工作

时隔数月,今天我们再来回眸,相信大家都能够感知,这次会议以及会议作出的一系列判断、一系列部署,对于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通过这次会议,我们认识到我们要面对的,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加快蔓延的严重形势。这是中央对疫情发展态势至关重要的一个判断。与此同时,“疫情防控阻击战”这个词,开始见诸报端。

我相信在当时,各级党员干部一看到报道,看到这些用词,瞬间就已经明白,前面将要面对的是什么。

2.我选择的第二个观察节点,是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总书记强调,当前疫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明确指出,湖北和武汉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北京作为首都,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责任重大,决不能有丝毫松懈。今天再来审视,一个湖北武汉,一个首都北京,确实在整个战疫的全过程中,有着极端特殊的地位。

在这次报道中,对于战疫的定义,已经从一个“战”变成了三个“战”,也就是从疫情防控阻击战,变成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三个战”的提法,是不是深度契合当时我们的真实情况。当时的中国,全国各族人民,没有人是旁观者,大家都是主力军,都在为战胜疫情而战斗着、奉献着、牺牲着。在那个情况下,确实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把疫情扩散蔓延的势头遏制住。

那一段时间,我们主流媒体报道的视角,除了聚焦湖北、武汉这个主战场、决胜之地以外,也开始更多去关注整个社会面,关注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报道基层一线的防疫工作。

我们报道了大量平凡的感动,我相信很多人都曾以各种形式化身为志愿者,亲身参与其中。我在采访雄安新区一名中学生的时候,她就说,爸爸每天去村口执勤负责测体温,我自己就在家里画画、做小报,宣传防疫知识。在北京,很多家庭是老少三代接力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共同守护健康平安幸福家园。

3.我选择的第三个观察节点,是2月23日。中央召开了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这次电视电话会议,也被很多网民称为“最强网课”。会议从中央直接开到县团级单位,共有17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亲耳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为什么这次会议不用发文件层层传达的方式,而是要第一时间让如此大范围的领导干部知悉?我们应该注意到,总书记在会议一开始,就作出了关于疫情形势的判断,这句话是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我觉得,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就是要和严峻复杂的疫情赛跑啊。当时,我们各个部门、各个地方最亟需的,就是及时和中央精神“对标对表”。

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还反复强调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是一句话,叫做抓实抓细抓紧。在最基层,广大干部们都反映,这句话非常管用,一下子说到了干工作的同志们的心坎儿里。

4.我的第四个观察节点,是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此前两天,也就是3月4日,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指出,当前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

在疫情防控形势已经持续向好的时候,中央为什么要立即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党的十九大以来的每一年,全党全国,其实都有很多大事要办。2018年,是十九大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2021年,我们“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就要到来。

大家可以清楚看到,每一年都极其重要,特别是2020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任务尤其繁重。在这个时候,我们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举国之力打响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同时,我们既定的目标还要不要完成?全世界都高度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明确提出,要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我想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说话,就一定算数。

5.我选择的第五个观察节点,是3月10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武汉。他强调,经过艰苦努力,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向好变化,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但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这真是一个让全国人民倍感温暖的时刻。武汉人民通过牺牲和奉献、坚持和努力,换来了疫情防控的积极向好态势,让全国全世界看到了武汉人民的坚韧不拔、高风亮节。总书记对武汉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给予了全方位的充分肯定。总书记很动情的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为你们而感动、而赞叹!党和人民感谢武汉人民!

总书记对武汉人民的关怀是细致入微的,很暖心地叮嘱有关方面,说武汉人喜欢吃活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组织供应。我们光明日报前方报道组就及时组织了一个整版的报道,在“两微一端”上同步推送,题目就叫《武汉人喜欢吃活鱼,活鱼来了》。

从此,湖北、武汉真是一天比一天好。直到3月25日零点起,湖北除武汉以外地区解除离鄂通道管控;4月8日起,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至此,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也是以此为标志,我们在与新冠病毒的交锋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历经诸多艰辛之后,终于迎来春暖花开。

6.最后一个观察节点,是5月8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对于我国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

一是对形势的判断。一方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另一方面,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国内疫情反弹的风险始终存在。

二是肯定我国疫情防控工作。总书记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全局、沉着应对,果断采取一系列防控和救治举措。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现在很多人写文章经常会用到一个词,叫“顶层设计”。将疫情发生以来,一个个观察节点、时间节点汇总在一起,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清晰看到,深刻体会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一个个关键时刻做出的顶层设计。这也深刻说明了,我们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说明了,为什么要坚定“四个自信”,“四个自信”的源泉在哪里。

二、面对重重挑战,为什么中国总能成功

大家知道,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那个时候,我们哪里会知道将要面对中美贸易摩擦、香港局势变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系列重大的挑战。

所以,十九大报告作出的战略判断,确实印证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不断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始终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奋力前行。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可能发生的重大挑战,还做出过一系列重要论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上,总书记强调,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这一系列的重要论述都说明,对于前行道路上可能发生的艰难险阻,党中央看得很清楚、认识很深刻。

那么,我们真的能够战胜前行道路上这些困难和挑战吗?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听到答案,那就是2019年10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所宣告的,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今天,我们站在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背景下,再来回眸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这确实是伟大的历史性成就。

但是,党中央依然高度重视“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问题。在5月8日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要求切实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强调,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国内疫情反弹的风险始终存在。对于今后工作作出周密部署。我们从中,显然能够读出疫情防控的“中国答卷”是多么精准、多么精彩。

为什么中国又成功了?在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发展道路上,有一些挑战,是基于我们国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而发生的,我们自己明白成功的“门道”所在,但是不太合适拿出来做比较研究。但这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是,这个挑战,应该说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共同面对的。如果说中国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率先遭遇,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加之中国的地域、人口特点,我们这张试卷的难度系数,确实非常之高。

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打了2个月了,我们已经明显看到,确实不是哪个国家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个别西方大国,做出了很多对他人、对自己都极端不负责任的举动。

我们习惯说的上半场和下半场,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别呢?最根本的一条,还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如果想要揭开我们的制度密码,也不用到哪个保险柜里去找,我们的制度优势,就明明白白写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公报中。比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比如,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比如,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等等。

今天,我不想讲太过宏观的理论。想通过战疫之中两个引发社会关注的关键词,来尝试解读一下我们的制度优势。

第一个关键词,是中医药。

前不久,一位清华大学的研究生给我发微信问了个问题,他说:这次中国疫情防控,中医药的表现十分抢眼。网上也有人说,中医药在非典防治时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没有引起社会足够重视。怎样看中医药在此次防治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中医药在中国到底受重视还是不受重视?

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的报纸组织了一系列报道和理论文章,包括《中国医道与天人合一》《以“中医+”带动复合人才培养》《将中医药融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等等,仅仅从这些题目,大家就能够看到,实际上主流媒体是在从临床、制度、历史、人物等各个方面,系统反映中医药的巨大作用。

我们的中医药确实在此次战疫的过程中大放光彩。

历史上,中医药就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为人类生命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以来,中医药的命运也是与中华民族命运息息相通的。大约就是帝国主义用鸦片毒害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身体开始,中医药因为种种原因逐渐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抛弃。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开始苏醒过来,并经历了两次飞跃。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说,“中国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中医是一项”。第二次飞跃,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是对中医药学本身的高度重视,更深刻阐释了中医药和中华文明的深刻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将中医的基本原理应用到治国理政之中。比如在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时候,总书记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实际上是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突出表征。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肝风内动”“血虚生风”。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说,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从这些事实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不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中医药不会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准备得这样充分,发挥这么大的作用。

第二个关键词,是思政课。

最近一段时间,《光明日报》收到了不少来稿,全国各个高校都在不约而同总结思政课在疫情中发挥的巨大的育人作用。

将疫情防控实践带入思政课堂,率先在北京发端。元宵节刚过不久,我就来到了位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观摩采访4位思政课教授领衔的“云上备课”。我还记得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的开场白,他说,全国同行大家好,作为一位湖北黄冈籍的思政课教师,我要向家乡人民表达敬意,向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思政课教师表达敬意。

那一次领衔“云上备课”的4位教授我都很熟悉,他们平时同学界和业界见面,更多是结合学术专长、选择有个性的题目开讲。而这一次,4位教授领受的任务,却是面向全国同行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4门最基础的本科生课程。这个组织形式就说明了,“云上备课”的根本目的,在于及时指导广大思政课教师将疫情防控的生动实践转化为鲜活课堂,让思政课教学第一时间服务于疫情防控大局。

我记得有一位教授讲到,战疫中,14亿中国人万众一心,创造了一系列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这一切深刻印证我们课程第三章要讲的内容——中国精神。言简意赅的话语,彰显了思政课直指人心的巨大作用。

就是那一次,全国有10余万用户观摩了这节特殊时期、特殊的思政课。对于很多新媒体来说,这可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数字。但是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后发现,这10余万受众,绝大多数是全国各大高校的思政课专职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参加“云上备课”之后,再将这些思想精华运用到自己的思政课堂上,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辐射效应,全国会有多少学子从中受益。

疫情发生以来,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到基层学校、一线教师,都在围绕思政课开展诸多创新和实践。我亲身参与的,冰心先生母校、北京市166中学的一堂云上思政课,两位大学博士生导师进行点评,4000多家长、学生同步收听;北京景山学校党总支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党内联学的方式,组织大学的研究生党员、中小学的教师党员同上一节思政课;北京大学、南昌大学、湖北沙市中学、雄安新区雄县中学四校7000多党员、团员以一堂思政课为纽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重要回信精神,共话青年的时代责任。

为什么今天我们大、中、小学的老师、学生能够以思政课为纽带坐到一起,共同开展学习交流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极端重视。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都对“上好思政课”这一育人环节中的关键抓手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亲自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大家看,从高校思政课到学校思政课,一字之变,一下子把青少年阶段这一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整个贯通了,使得大、中小学以思政课为纽带,共同讲好上好一堂人生大课。

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儿”。

一年以来,北京各个学校围绕“怎么讲”,推“有料有效”的思政金课;聚焦“在哪讲”,创情景式学习新模式;关注“谁来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使得思政课风生水起,在战疫之中获得了青年学生的广泛认同,凝聚起了巨大的思想力量。

从中医药到思政课,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领域,在疫情的背景下相聚到一起,竟然能够揭示出共同的答案来,我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出的真理的力量。

我们写文章,总是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结论从哪里来的?我想谈一个最浅显的认识,就是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重要问题指明了方向,并在指引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做出了必要的制度安排,所以确实值得我们各行各业、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的学习和体会,“对标对表”。

三、“危”和“机”能不能转化、如何转化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看,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风险同在。坦率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我们克服一系列不利影响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还能从中找到发展的机遇吗?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就曾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

下面,我还是想从我在采访工作中的一些真实体会出发,讲3个具体的领域行业化危为机的故事。

1.社会治理中的化危为机。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时首次提出,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全周期管理”,很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知识界的高度关注,被认为是城市治理的一把新钥匙。近段时间,我们在采访中也发现,很多地方充分利用近年来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已经取得的成果,坚持从短板和弱项入手,为城市治理固本强基,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北京实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筑牢社区防线始终是北京防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之所以说是难点,是因为北京作为全球公认的超大城市,城市治理面对的各种问题,确实非常复杂。

咱们就说北京市范围内的单位和社区,基本涵盖了我们能够想到的所有形态,既有中央单位又有驻京部队,既有驻外使馆又有企业总部,既有大中小学又有剧场剧院,既有机场车站又有宾馆医院,既有科技园区又有乡村农田,既有高档社区又有老旧小区……在服务对象这么多元的现实情况下,要将各项防疫工作部署落实到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乡村、每一个企业、每一幢楼、每一个单元、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我在北京市东城区蹲点调研时就感到,如何迅速在基层一线筑牢防线,直接决定着首都功能核心区战疫的成败。

我们知道,防疫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必不可少的,是人力的投入。有限的干部队伍和无限的防疫工作之间,确实存在巨大的鸿沟。就在方方面面都需要人的关键时刻,一个群体逆行而至,脱颖而出。这个群体,就是社工。疫情发生以来,“东城社工”引起了首都各界的极大关注,成为继“朝阳群众”“西城大妈”之后,北京又一个响亮的群众自治品牌。

说起东城社工,老百姓各有各的比喻。有人说他们是“小巷总理”“胡同管家”,是社区“追光者”;也有人说,他们都是“百变大叔”“万能大姐”;还有人说,他们除了是“宣传员”“解答员”“防控员”外,还是“理发师”“程序员”“粉刷匠”“跑腿侠”……

我在采访中发现,当我们觉得疫情防控可能要进入疲劳期的时候,社工队伍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参与其中的人越来越多——既有中央和北京市级、区级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以“双报到”的形式来到社区值守,也有大批居民、自由职业者自愿前来报到,后来很多外国人也加入进来参与志愿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过去不认识的人,熟悉了;我们长期进不去的门,敲开了;我们一直以来不太摸得清的很多底数,摸清了。

这样有担当的群体,到底是管一时的,还是能管长远?随着深入采访,我就发现,这确实不是偶然的。2019年,筹备和服务保障70周年大庆,是北京市贯穿全年的工作主线,也给首都人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当时,北京市提出了一项工作标准,叫做“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在疫情之中,很多基层干部群众都说,“精精益求精 万万无一失”的作风,已经被大家自然而然用到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中,成为一种行动自觉。还有老百姓说,这是对“首都首善”“首善标准”新的诠释。这背后,无疑是北京从市委到基层,长期以来都在不断深化着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思考和实践,都在把总书记强调的“抓实抓细抓落地”的要求,真正的贯彻下去。

后来我一边写稿就一边想,东城社工实际上是实现了变“你们的事”为“自己的事”,必然会在推动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提高城市发展水平与民生保障服务中,不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全周期管理的难度之大在世界范围内十分罕见。但这也说明,发端自北京的生动实践,可能带来的示范意义也同样巨大。从实际成效来看,这显然是一次化危为机的生动实践。

2.教育发展中的化危为机。

疫情发生以来,教育始终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教育事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北京市有关方面向我透露,新学期被疫情推迟后,12345市民热线接到的涉及教育的群众诉求,较之以往增加了很多。简单说,就是学生该上学的时候开不了学;老师离开了学校和教室,从面对面指导学生变成了通过网络关爱学生;家长自己处在复工复产的起步阶段,还要全天候照顾孩子的居家生活。疫情给教育工作,给家校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都带来了巨大压力,甚至是茫然。

教育工作,能够实现化危为机吗?

在疫情中,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启动了一项名为“双特战疫”的专项工作。“双特”指的是北京市中小学校的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早在1月26日,北京市宣布延期开学以来,一支由93名特级校长和近800名特级教师组成的团队就迅疾成立起来。他们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下,逐一解答家长的问题,服务全市数万教师,及时研发学生居家学习生活方案。

我感到,这样一个机制,其实是借助战疫,解决了两个教育系统长期想解决但是一直没很好破题的事情。

一方面,北京市评出的特级校长、特级教师,那都是全市基础教育战线最优秀的杰出代表。过去,这些校长、老师,他的工作范畴只是管理一所学校,指导某个学科的教学。范围大一点的,也就是领衔一个名校长或是名师工作室,带几个徒弟,把经验传下去。从全市范围来说,这部分优秀人才的辐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大。而这一次,一大批特级校长、特级教师直接参与事关教育发展的市级决策,优秀人才的智力优势得到了充分彰显。

另一方面,我们的12345市民热线接到的事关教育工作的来电、诉求,很多并不完全是政策层面的,很多问题很专、很细,涉及到具体一个学科的问题,涉及到家校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中的细节问题。这些个性化诉求被转到教育主管部门之后,并不是单纯靠行政力量就能够很好解决的。

这时候,我们的特级校长、特级教师,能够从自己的工作特长出发,为市民提供很有针对性的解释和服务,再通过我们的主管部门、主流媒体发布出去,就显得很管用、很实际。

其实还是“抓实抓细抓落地”的生动反映。

北京市在推动党建引领12345市民热线“接诉即办”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未诉先办”。要求各个单位要下先手棋、打主动仗,不要等市民真有问题了再去解决。这个要求其实是很高的,依托“双特战疫”机制,这么多一线的管理者、教育者同教育主管部门一道研判问题,关口前移,有效地将大量群众关切的问题化解在萌芽之中。

现在,这个诞生于疫情之中的“战时机制”,将成为一个“长效机制”,一直服务于北京全市的教育事业发展。同样,这又是一个生动诠释“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的真实案例。

3.新闻舆论工作的化危为机。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还想说说我的本职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在疫情中的巨大变化。

近四个月来,我们新闻舆论战线一个深切的感受是,在战疫的过程中,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全媒体传播格局进一步完善;整个新闻记者队伍受到了精神洗礼,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本领和水平不断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实践证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舆论战线确实在治国理政、定国安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化危为机中,主流媒体都强化了哪些优势呢?

第一个优势首推一锤定音。主流媒体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反映中央精神。今天,了解党中央的声音,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最快速、最直接、最准确的途径依然是主流媒体。特别是在信息爆炸、多元复杂的情况下,在基层一线亟待和中央精神“对标对表”的关键时刻,主流媒体传播“最强音”的职责使命得到了极大强化,主流引领能力空前提高。

第二个优势是同频共振。主流媒体不仅原汁原味反映中央精神,还在深入学习领会的基础上,通过新闻报道不断深化全社会对中央精神的认识。总书记作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我们第一时间刊发评论员文章《坚决把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当全国人民都在为武汉加油的时候,我们向前方派出多批特别报道组,组织了《武汉,我们走在这里》《这一刻,我们向武汉进发》《我是党员,我先上》等“武汉闯关”系列报道;当中央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时,我们马上开设“疫情不改中国经济基本面”“来自重点工程一线的报道”等系列专栏;当脱贫攻坚战打响的时候,我们组织了《来自大凉山的脱贫攻坚调查报告》,开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啃下最后的硬骨头”专栏,无一不是“卡点卡位”的生动实践。

第三个优势就是彰显特色。我们的主流媒体,在传播形态、受众定位上实际上是各有侧重的。比如《光明日报》,是以知识分子为主要的受众对象。自然而然,光明日报记者在日常工作中和知识界、文化界就比较熟悉。疫情发生以后,我们在忠实践行党报使命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写出有特色的报道来。

比如,总书记高度重视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专门到清华大学医学院考察,我们就及时采写了《大学之用此刻彰显》这样的重磅报道。之所以报道大学的时候,《光明日报》比较快比较深入,主要原因还是我们长期耕耘于此。

战疫中,我们不仅采写了《文艺界以作品持续驰援抗疫》的新闻侧记,还在一版推出了《那些汇聚起来的力量》《白衣天使在作战》《守护苍生——记战“疫”中的钟南山》等报告文学作品。这些,都是《光明日报》的特色所在。

近段时间,当国际上出现不负责任的西方政客“甩锅”中国的时候,我们又创设“光明国际论坛笔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特别是国外高端学者撰写有思想深度的文章,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疫情将如何改变世界”,动员知识分子读者成为重点作者。

疫情中,主流媒体化危为机的实践还有很多,特别是我们着力解决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问题,不再提“主流媒体所属的新媒体”这个概念,而是讲今天的主流媒体就是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全媒体,我们的记者只要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就同步生产适合各类传播形态的全媒体新闻作品。

在疫情之中,化危为机的案例真是数不胜数。特别是在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方面,无数“黑”科技,已经应用到疫情防控的长效机制之中;“带货”“直播”,正成为消费新宠;创意性文化产业,正驾云而来;一批高质量的慕课、微课,助推“学习的革命”。

最后,我在思考还有没有什么真实的感受可以和大家分享。我觉得,那就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8个字。

2018年,我在创作通俗政论片《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的时候,曾经写了几个共产党人的故事。有和老乡分一条棉被的红军女战士,有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有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当时我曾经担心,这些共产党人,都是已经牺牲了的,这样的故事会不会离今天的年轻人太远了?

2019年,我亲眼看到了无数80后、90后倾情投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典,他们甘洒汗水,为祖国的腾飞而由衷的骄傲。

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一大批90后00后成为最美逆行者中的一员。在全国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就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

习近平总书记讲,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不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接力之中,才能得以实现吗?

我想,必须肩负的时代责任和“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时代之声,正历史性地交汇在一起。读懂中国,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是怎样强调也不为过的大事。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在准确感知时代中投身这个伟大的时代,这其中,负责的媒体、优质的新闻作品将始终伴你前行。

(责任编辑:李颖)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