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背景下北京金融业发展方向的思考

“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背景下北京金融业发展方向的思考

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力之源。在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需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在2019年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蔡奇书记提出“要深刻认识首都金融所处的重要地位,必须与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紧密结合,发展与首都地位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业”,为首都金融业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创新发展、更好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深刻认识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

一是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首都建设,亲自为北京确立了“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城市建设实践的一次生动结合,成为指引我们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科学行动指南。

二是擘画了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宏伟蓝图。党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科学统筹把握“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增与减、“一核”与“两翼”、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一般等关系,提出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新布局,擘画出一张引领北京迈向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宏伟蓝图。

三是凝聚了助推新时代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立足新时代,北京需要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走一条“减量发展”的道路。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通过有序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散乱污”企业、专业性批发市场等非首都功能,实现“腾笼换鸟”,为强化首都核心功能提供充足空间。立足新时代,北京需要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走一条“协同发展”的道路。通过发挥北京“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携手津冀两地推动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对接支持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立足新时代,北京需要从要素投入增长模式转向创新驱动模式,走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加快“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三城一区”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十大高精尖产业,为城市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经济活力。

四是丰富了首都和超大型城市治理的全新内涵。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求北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治理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实现人民群众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期盼,要求北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老城不能再拆了”的重要指示,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同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做好超大型城市治理,要求北京坚持精治、共治、法治原则,加强精细化管理、推动多元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营商环境优化等治理方式创新,积极构建更加有效的首都治理体系。

二、金融业在服务“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进程中大有可为

当前,金融业已经成为带动北京市经济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19年上半年,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934.7亿元,同比增长9.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9.3%,与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城市基本相当,在塑造北京金融业独特优势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健全了高度发达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体系持续完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协同发展,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稳健经营,PE、VC等创投企业不断聚集,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直销银行等小微金融机构创新发展,一批信用评级、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金融中介机构纷纷设立,全球各大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组织基本都在北京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或代表处。金融要素市场功能更为健全。新三板是继上海、深圳之后的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北京也是全国最大的债券发行定价中心,公司债、企业债、债务融资工具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监管和登记注册机构都在北京。特别是,北京充分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独特优势,加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有机融合,出台支持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设,一批金融科技、金融安全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脱颖而出,引领了全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潮流。

二是突出了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核心功能。北京是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一行两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金融管理部门所在地,是发改委、财政部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所在地,是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的“大脑”,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金融决策、资产管理、支付清算、信息交流、标准制定等功能显著。北京汇聚了全国50%的金融资产、40%的清算业务、40%的上市公司总股本和60%的债券市场融资额。2018年北京地区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案例数、投资金额保持全国首位。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第26期中,北京排名第7位,位居全球十大金融中心城市之列。

三是强化了高端金融资源的集聚效应。在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金融战略布局、营商环境优化等政策支持下,首都高端金融资源聚集效应更加显现。截至2019年6月,北京拥有持牌法人金融机构830余家,居全国首位;在中国20家入选全球财富500强的金融机构中,北京占10家。特别是,北京市金融从业人才约53万人,金融人才数量居全国首位。得益于数量众多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北京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价值链整合,培育出一大批金融分析师、精算师、保险师、风险评估师和金融监管等人才,为北京和全国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端金融人才供给。

四是引领了金融对外开放的时代潮流。北京是中国金融开放的“先行者”、“引领者”。40年前,中国引入的第一家外资金融机构——日本输出入银行办事处就落户在北京。目前,IMF、世界银行、WTO等国际组织在北京设立代表处,亚投行、丝路基金、亚金协等国际金融组织在北京成立,一大批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在北京开设分支机构。与此同时,首都金融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与国际金融巨头开展金融合作,在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北京成功举办国际金融博览会、国际金融论坛、金融街论坛年会等大型金融交流盛会,金融开放的层次更高,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三、围绕“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北京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新时期,北京金融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面向未来,北京金融业应坚持“五化”协同,进一步打造与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与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地位相匹配的高质量金融供给体系。

1.坚持“功能化”定位,紧紧围绕首都核心功能建设。面对新时代赋予首都的功能定位,首都金融业要切实加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引导各类发展要素沿着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方向持续优化。一是围绕高精尖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加大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发展财富管理、金融科技等新兴金融服务功能。二是围绕区域交通一体化,综合运用银团贷款、发债等方式,加大京津冀区域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公路路网、交通枢纽、新机场等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三是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以城市副中心国际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为依托,加快构建基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为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提供有力支撑。四是通过金融机制促进区域过剩、落后产能出清和产业优化,有序压降一般制造业企业、“散乱污”企业、专业性批发市场存量业务规模,积极服务非首都功能企业、市场有序疏解至河北、天津。

2.坚持“区域化”协同,全力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有效组织形式。无论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群,还是我国长三角、珠三角,都呈现明显的城市集群发展态势。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一核”的引领作用,同时实现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的“比翼齐飞”,北京金融业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要紧紧围绕“一核两翼”格局来提升金融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力。一是加强三地金融政策的衔接,搭建常态化金融合作对接机制,为重点合作项目和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支持。二是打破行政区划束缚,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三地互设分支机构且不占用监管指标,引导北京金融资源流向天津、河北等地,改变三地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局面。

3.坚持“科技化”赋能,加强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千千万万充满生机活力的微观创新主体。目前,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需要进一步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通过资金链激活创新链。一是加强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基金、创业投资等领域积极先行先试、完善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金融“北京模式”。二是加大金融对基础科学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卡脖子”领域攻关的支持力度,服务科技强国战略,为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发挥金融力量。三是从战略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力争使北京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企业、人才、投资的首选之地,同时探索类似金融“监管沙箱”性质的监管实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科技+金融”更好地融合,为金融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监管与创新生态环境。

4.坚持“多点化”布局,优化首都金融资源的空间分布。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伦敦逐渐在金丝雀码头、西敏寺区等形成新的金融集聚区,打造了由伦敦金融城单点向多点集聚的发展模式,形成大伦敦金融中心圈,这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趋势。建议北京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打造多点化的金融功能区。在加大金融街区域拓展的同时,高度重视丽泽商务区、城市副中心金融资源的倾斜和集聚,将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的财富管理中心,打造丽泽商务金融区成为新兴产业集聚区、首都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快金融街与丽泽商务中心的一体化发展,实现金融功能的合理空间布局,提升金融资源利用效率。

5.坚持“国际化”发展,打造金融对外开放的战略前沿。金融开放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金融对外开放潮流中打造“北京样板”、“首善标准”,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一是按照北京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有序推进金融开放,通过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国际金融组织在京落户、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在京营业、更多外国金融人才来京发展,提升北京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发挥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开发性金融组织作用,鼓励金融业双向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北京金融机构更多地“走出去”,并尝试通过海外并购获得进入境外市场开展竞争的机会,积极服务重大国家战略。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