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两山”转化的基本经验

推动“两山”转化的基本经验

因区域、人口、产业、生态等条件的不同,近年来,各地在推动“两山”转化时,选择了不同的转化路径,打造了不同的转化模式。这些基本经验可以梳理如下:

为生态资源寻找商品载体。由于生态环境消费不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质,难于计量、计价,为此必须为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寻找到委托品或载体,通过它们来体现或代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特性。

建设连接“两山”的基础设施。推动“两山”转化离不开完善的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没有它们,绿水青山就会变成没路去或无人知的世外桃源;有了它们,才能合理引导经济、产业、人流的去向,吸引人气、资本、产业、项目进来,推动原料、资源、产品出去。

嫁接比较生态优势与其他优势。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在开发生态资源时,要尽可能将比较生态优势与其他优势(如人口、技术、交通、市场)嫁接起来,形成“生态+”的开发内容、产业结构,形成优势产业之间的叠加效应,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推动三产融合,延长产业链条。传统生态产业链条短,产业附加值低,价格波动明显,市场受制于人,抗风险能力差。为此,必须延长产业链条,在不同的产业梯度上开发生态产品,抵抗价格波动,分散市场风险,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生态产品文化内涵。生态产品具有高度的形状、品质和地域相似性,市场上很容易出现滥竽充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要实现高品质生态产品溢价,必须加强品牌建设,让消费者形成消费记忆,培养品牌忠诚度。

作者:孙要良,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

(本报记者张蕾、冀文亚整理)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