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陈志刚:决胜全面小康 创造新的辉煌

陈志刚 图片01

陈志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点此浏览完整报告

点此浏览视频专辑

点此浏览课件

一、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一)伟大民族,伟大梦想

在《诗经·大雅·民劳》里曾经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小康”,把小康作为一个理想的社会来描绘,向往那样一个美好社会。《诗经》里面的“小康”强调的是安宁和稳定。

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有哪些区别?西汉《礼记》里对小康社会做了比较系统的阐发,认为它是通向大同社会的一个阶段。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大同社会是“天下为公”;小康社会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同社会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超越以自我为中心,“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也是孔子首先提出的理想社会。

杜甫有一首描写开元盛世的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诗中描绘了一幅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的景象。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国家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发达,对外贸易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但好景不长,在宋璟、姚崇以后出现了几个奸相,如李林甫、杨国忠,玄宗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小康”思想影响深远。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八年,整顿吏治,废除苛捐,减轻赋税,恢复农业生产,使得农业生产凋敝的局面有所改观,是五代少有的“小康”之世。《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记载,“在位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

明成祖朱棣是第一个提出“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的统治者。他认为,“衣食有余,家给人足”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很多政治家也把“小康”作为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如康有为,他在《大同书》中提出“三世”,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升平世”指的就是小康社会,“太平世”指的是大同社会。

孙中山先生在题为《三民主义》的著名演说中谈到,“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二)奋发图强,斗争不息

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这些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只是昙花一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小康”这个伟大梦想一直都不能真正实现,对广大老百姓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表达了一种对小康社会的向往。比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粮”;清朝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三)千年梦想难于实现的原因

1. 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而农业文明是靠天吃饭的。靠天吃饭就难免会遇到天灾,不是大旱就是大涝,很难一直都是风调雨顺。那时候不像现在有杂交水稻,有化肥、农药,每亩的产量很低。而中国人口比较多,人多地少,特别是由于地租与税收都很重,农民即使在丰收之年也很难解决温饱问题。

2. 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影响

封建社会由于广大农民没有土地,租种地主的土地要交地租和很多的税,即使在丰年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谓的民本思想,也很难贯彻落实,因为统治者把人民当成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人民不是国家的主人。此外,封建王朝还存在历史周期律现象,统治者在王朝建立之初还能励精图治,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但渐渐地就开始贪图享乐,横征暴敛,最后导致农民起义。这样周而复始。在历史周期律的作用下,广大人民很难实现小康。

3.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入侵、掠夺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对中国进行掠夺,广大人民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仁人志士想改变这种局面,进行资产阶级改良、共和立宪、辛亥革命,但都以失败告终。要实现小康,就必须走一条新路,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