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陈志刚:决胜全面小康 创造新的辉煌(2)

二、全面小康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书写的新篇章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小康开拓了新的方向

中国人民要翻身得解放,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现今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由已经被推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度造成的”,要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就必须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制度,“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只有进到社会主义时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找到了出路,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必须推翻“三座大山”,把人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提出,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提出一个既简单又响亮的口号:“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让广大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我们党也向广大人民承诺,我们能够建设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

方志敏在狱中写的《可爱中国》,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到那时,“所有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被赶走,“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奋斗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不仅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且还要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遏制和打压,面临着“开除球籍”的危险,虽然当时没有实现小康,但是为实现小康打下了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共同的富”。1955年,他信心满怀地宣告:“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因为小农经济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的竞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仅仅实行土地的小生产私有并不能保证广大农民能够摆脱贫穷,所以,从1953年开始,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集体化的道路。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今天,中国之所以能够以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占世界21%人口的粮食问题,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施大规模水利建设密不可分。我们修建了8.4万座水库、17万公里河堤,新增3亿亩灌溉面积,把灌溉动力从12.8万马力增加到7122万马力,根本解决了产粮区旱灾问题。这些水利设施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中坚性作用。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建成各类水库9.8万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解决贫困问题,也照顾到广大的少数民族。比如,成昆铁路。成昆铁路起于四川省成都市,止于云南省昆明市,全长1096公里。从1958年7月成都至峨眉段全面动工建设,到1970年7月1日全线开通运营,历时12年。成昆铁路最初的设计方案是走中线,通过比较平坦的地区,但是最终却选择了走西线。西线方案一路奇峰耸立,沟壑纵横,地形极端复杂,以至于当时苏联专家认为这是铁路的禁区。为什么我们选择西线方案呢?因为铁路线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

成昆铁路建成后获得了18项中国铁路之最、13项世界铁路之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被联合国称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

成昆铁路建成后,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和生活水平,使广大少数民族告别了刀耕火种的年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经济繁荣。

同时,我们也为修建这条铁路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每修建一千米就牺牲2名建设者,仅攀枝花到昆明不到300千米的铁路线就牺牲了525名建设者。铁路沿线共有22座烈士陵园,长眠着约2100名烈士。这条铁路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还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国家愿意来中国投资?就是因为我们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大家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可以看到,由于我国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很快我们就很好地解决了医疗物资供应。反观一些发达国家,连口罩都生产不出来或者产量不足。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还建立了低水平的、基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通过赤脚医生制度,在比较低水平的情况下,中国人民的健康指标得到大幅度改善,平均预期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增加到1980年的68岁。又如,通过农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农民看病的基本问题。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受到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高度称赞。

(三)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接续奋斗小康的内涵不断拓展和丰富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全国有7.9亿农村居民,其中2.5亿农村人口人均年收入低于100元,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当时农村人口的30.7%。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消灭贫穷。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谈到中国现代化的蓝图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构想。从此,“小康”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目标。

为了实现小康,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1990年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国内生产总值到2000年比1990年再翻一番,实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小康就是超越温饱,而解决温饱问题就要解决贫困问题。所以,扶贫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被提上了日程。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