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认识全球变局下的中国(2)

摘要: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和影响力日益上升的社会主义国家,应顺应历史潮流,肩负大国责任,努力适应全球化新形势和世界政治经济新变局,积极引领全球化进程和全球治理体系的调整,坚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成为大变局中不变的稳定力量。

六是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包括上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商共建共享基本原则等。

   第二,从宏观管理制度方面看中国的制度优势。

中国有很多方面的制度优势,以我个人体会,从国家宏观的经济管理制度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管理制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一是我们有长周期的国家战略目标,就是中国共产党“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关于“两个一百年”,实际上从八大、九大就开始提出未来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就开始不断地描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二是我们有五年计划和五年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等。从“一五”“二五”一直到“十五”计划,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体现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带来的政府、市场与企业组织关系的调整,反映出作为组织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机制向作为政府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到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

三是自1994年开始,党中央每年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总结,对第二年工作作出部署。每年召开“两会”,部署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重要工作。这是从国家全局性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角度召开的年度会议制度。

四是制定长周期的专项规划。比如科技发展长周期规划,有15年期的,有10年期的,有8年期的,等等。比如中国高铁发展既有长周期规划,也有五年规划和年度规划,前几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规划到2030年整个高铁路网要达到4.5万公里,实现八横八纵网络体系。再比如中国区域规划都是长周期的,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出台的第一个文件确定的战略安排是十年,第二个文件也是十年,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是第三个西部大开发文件,作了新的战略部署。这些长周期的专项规划非常重要,实际上是我们国家落实长周期战略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日常的经济社会运行工作,有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确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和重大方向。有国务院常务会议,基本上是每周一次,讨论中国经济社会运行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研究出台一些重大政策措施。

除此之外,还有体制内的决策咨询部门,包括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参事室等。还有智库和各类为决策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研究机构。2015年中央确定了25家高端智库试点,现在各类智库迅速发展,包括一批高校研究机构、民间智库和大型企业的研究机构等。

   宏观经济管理制度,从战略目标到长周期的专项规划,到五年计划、规划到每年度的工作安排,到日常针对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进行重大问题的例行会议,到各个部委的工作部署,到中国各类智库,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我们的制度优势。

第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中国在全世界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国家。比如重大的交通工程,成渝铁路,长江大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地铁、城际列车、港珠澳大桥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大兴国际机场一亮相,全世界就被震惊到了。比如中国的超级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淮河治理、黄河治理、荆江分洪、红旗渠等。比如重大的建设工程项目,像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核电站、第一汽车制造厂、三线建设、鸟巢建设等。包括中国的应急救灾行动,战胜1954年长江大洪水,1958年黄河大水,1959-1961年自然灾害,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抗洪救灾,2008年汶川大地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才开始修建高速公路,已经形成了目前发达的高速公路体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启动了4万亿元救助经济计划,其中一笔很大资金投资了“铁公基”,逐渐形成了中国高速铁路体系,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到未来的十纵十横,中国迎来了高铁时代。

从抗击疫情看,中国的制度优势非常突出。2020年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是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疫难度最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统揽全局,打了一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国一盘棋,高度服从党中央的统一指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动员,全员参战,人民解放军和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人民警察、商业物流、快递小哥、社区工作者……中国14亿人都是抗击疫情的参与者。

中国人崇尚的是科学态度和客观规律,道德观是人本主义和天人合一,关键时刻是集体主义和救助弱者。中国人几千年文化培养了一个厚德的民族,而且人民群众对于党中央、对于政府是高度信赖的。中央怎么指挥,政府怎么安排,全体人民就怎么做,不论男女老少。

2018年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对50个国家问卷调查,当问到对自己国家未来发展信心时,中国有强烈信心的占91.4%,高居榜首。2020年7月,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连续13年持续跟踪调研数据,中国人对政府满意度高达94.1%,还是高居榜首。

二、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深层次问题

中国现在确实成为一个经济大国,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经济大国、开放的大国、金融的大国、创新的大国、贸易的大国、制造业的大国,但中国自身还存在很多深层次矛盾,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很严峻。

   第一,一些值得深刻思考的大问题。

其一,我们如何面对全球存在的“四大赤字”与日俱增困局?我们面临的是怎样一个更加不确定和更具挑战性的世界?如何应对来自国际社会的输入性风险?如何推动世界从根本上解决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和信任赤字?现在世界上这些赤字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特别是信任赤字增加了,治理赤字也增加了,发展赤字可以说始终就有。现在联合国190多个国家中,排在第一位到第十位的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80%,排在第11位到20位的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0%,其余170个国家占经济总量的10%。从中可以看出,全球发展赤字还是非常大的。由于美国退出《中导条约》,退出《伊核协议》,还决定退出《天空开放条约》等,陡然增加了战争的风险,和平赤字也在大幅增加。到底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推动世界解决这些问题?是听之任之,各扫自己瓦上霜,还是有所作为,大有作为,主动作为?这是摆在中国面前的难题,也是摆在世界面前的难题。

其二,我们如何判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很多学者,往往在解释前一百年的变局和当前的变化,而对未来却很迷茫,没有穿透历史看到未来的眼光和能力,缺乏透过现象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储备。一些时候社会舆论潮忽左忽右,对国家的信心忽高忽低,对打击遏制我们的对手判断忽强忽弱。如何看待和应对逆全球化的潮流?如何推动全球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有些人甚至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只要西方一些人提出质疑,或者出现确实应该解决的问题,思想一下子就开始摇摆,如何构建可以得到全球认知和跨国界经济合作的长效机制?

其三,如何真正形成中国的举国制度优势?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何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如何创造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效率和国家治理能力?如何既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政府更好作用,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同时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在市场机制运行中的主体作用?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