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 创造新的辉煌(2)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愿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将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关键一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奋斗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不仅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且还要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遏制和打压,面临着“开除球籍”的危险,虽然当时没有实现小康,但是为实现小康打下了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共同的富”。1955年,他信心满怀地宣告:“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因为小农经济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的竞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仅仅实行土地的小生产私有并不能保证广大农民能够摆脱贫穷,所以,从1953年开始,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集体化的道路。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国之所以能够以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占世界21%人口的粮食问题,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施大规模水利建设密不可分。我们修建了8.4万座水库、17万公里河堤,新增3亿亩灌溉面积,把灌溉动力从12.8万马力增加到7122万马力,根本解决了产粮区旱灾问题。这些水利设施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中坚性作用。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建成各类水库9.8万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解决贫困问题,必须兼顾到少数民族。比如,成昆铁路。成昆铁路起于四川省成都市,止于云南省昆明市,全长1096公里。从1958年7月成都至峨眉段全面动工建设,到1970年7月1日全线开通运营,历时12年。成昆铁路最初的设计方案是走中线,通过比较平坦的地区,但是最终却选择了走西线。西线方案一路奇峰耸立,沟壑纵横,地形极端复杂,以至于当时苏联专家认为这是铁路的禁区。为什么我们选择西线方案呢?因为铁路线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

成昆铁路建成后获得了18项中国铁路之最、13项世界铁路之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被联合国称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成昆铁路建成后,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和生活水平,使广大少数民族告别了刀耕火种的年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经济繁荣。同时,我们也为修建这条铁路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每修建一千米就牺牲2名建设者,仅攀枝花到昆明不到300千米的铁路线就牺牲了525名建设者。铁路沿线共有22座烈士陵园,长眠着约2100名烈士。这条铁路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还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国家愿意来中国投资?就是因为我们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大家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可以看到,由于我国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很快我们就很好地解决了医疗物资供应。反观一些发达国家,连口罩都生产不出来或者产量不足。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还建立了低水平的、基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通过赤脚医生制度,在比较低水平的情况下,中国人民的健康指标得到大幅度改善,平均预期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增加到1980年的68岁。又如,通过农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农民看病的基本问题。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受到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高度称赞。

(三)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接续奋斗小康的内涵不断拓展和丰富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全国有7.9亿农村居民,其中2.5亿农村人口人均年收入低于100元,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当时农村人口的30.7%。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消灭贫穷。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谈到中国现代化的蓝图时,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构想。从此,“小康”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目标。

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通过国民经济翻番地增长,第一步,到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小康就是超越温饱,而解决温饱问题就要解决贫困问题。所以,扶贫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被提上了日程。

1.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扶贫

1984年5月,《人民日报》编辑部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反映福建省宁德地区福鼎县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贫困状况。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以《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为题,在头版刊登这封来信,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1984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自此之后,为了实现小康,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一棒又一棒地致力于扶贫工作。

1986年5月16日,成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当时称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了我国的扶贫标准。1994年3月,国务院制定和发布关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年9月,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2011年12月,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2年7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为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从此全国开启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题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到2020年必须完成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

2.小康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国内生产总值到1990年比1980年翻一番,实际上198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就比1980年翻一番了。第二步,国内生产总值到2000年比1990年翻一番,实际上199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就比1990年翻一番了。针对这样的现状,在2000年实现总体小康之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从温饱到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追求小康生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小康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