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 创造新的辉煌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愿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将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关键一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进入决胜攻坚期。今天我跟大家交流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全面小康做一个历史的梳理,全面小康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千年梦想;第二,全面小康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书写的新篇章;第三,要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的内涵,它主要体现着全面进步、全面共享;第四,怎样认识全面建成小康对中国、对世界的重大意义。

一、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一)伟大民族,伟大梦想

《诗经·大雅·民劳》里曾经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小康”,把小康作为一个理想的社会来描绘,向往那样一个美好社会。

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有哪些区别?西汉《礼记》里对小康社会作了比较系统的阐发,认为它是通向大同社会的一个阶段。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大同社会是“天下为公”;小康社会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同社会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超越以自我为中心,“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也是孔子首先提出的理想社会。

“小康”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我们常把中国历史上一些盛世称作小康。杜甫有一首描写开元盛世的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诗中描绘了一幅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的景象。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国家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发达,对外贸易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但好景不长,在宋璟、姚崇以后出现了几个奸相,如李林甫、杨国忠,玄宗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八年,整顿吏治,废除苛捐,减轻赋税,恢复农业生产,使得农业生产凋敝的局面有所改观,是五代少有的“小康”之世。《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记载,“在位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

明成祖朱棣是第一个明确把“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作为自己统治理念的统治者。他认为,“衣食有余,家给人足”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很多政治家也把“小康”作为一种理想社会的追求。如康有为,他在《大同书》中提出“三世”,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升平世”指的就是小康社会,“太平世”指的是大同社会。

孙中山先生在阐述他的三民主义时也认为,真正的三民主义就等于大同世界,超越小康的大同世界。

(二)奋发图强,斗争不息

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这些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只是昙花一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小康”这个伟大梦想一直都不能真正实现,对广大老百姓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表达了一种对小康社会的向往。比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粮”;清朝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从农民起义的口号,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理想社会或者他们心目中的小康社会的内涵是在不断变化的,《诗经》里强调安定、稳定、安宁,慢慢增加了“均贫富”、“等贵贱”这些美好的理想。

(三)千年梦想难以实现的原因

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封建社会是农业社会,而农业文明是靠天吃饭的。靠天吃饭就难免会遇到天灾,不是大旱就是大涝,很难一直都是风调雨顺。那时候不像现在有杂交水稻,有化肥、农药,每亩地的产量很低。而中国人口比较多,人多地少,特别是由于地租与税收都很重,农民即使在丰收之年也很难解决温饱问题。

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影响,封建社会由于广大农民没有土地,租种地主的土地要交地租和很多的税,即使在丰年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谓的民本思想,也很难贯彻落实,因为统治者把人民当成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人民不是国家的主人。此外,封建王朝还存在历史周期率现象,统治者在王朝建立之初还能励精图治,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但渐渐地就开始贪图享乐,横征暴敛,最后导致农民起义,这样周而复始。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对中国进行大肆掠夺,广大人民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仁人志士想改变这种局面,进行资产阶级改良、共和立宪、辛亥革命,但都以失败告终。要实现小康,就必须走一条新路,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二、全面小康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书写的新篇章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小康开拓了新的方向

中国人民要翻身得解放,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20世纪30、40年代,毛泽东同志进行了一系列农村社会调查,系统分析了中国的农村社会和农民状况,在贫困根源上,他明确指出,现今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由已经被推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度造成的。要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就必须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制度,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只有进到社会主义时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找到了出路,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必须推翻“三座大山”,把人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提出,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提出一个既简单又响亮的口号:“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让广大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我们党也向广大人民承诺,我们能够建设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

方志敏在狱中写的《可爱的中国》,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到那时,所有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被赶走,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