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新凤河的完美蜕变

喜看新凤河的完美蜕变

——探索新时代人水和谐的经典案例

1

新凤河属北运河水系凉水河支流,位于大兴区西北部,南五环、南六环之间,横跨大兴新城、亦庄新城,于通州区汇入凉水河。新凤河流域面积166平方公里,其中一级支流7条,二级支流14条。新凤河承担丰台西南部、大兴北部及新城大部分地区、亦庄新城部分地区的防洪、排水任务。历史上,它还是皇家苑囿“南海子”的一部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让新凤河饱受污染,河水干涸黑臭,生态系统破坏严重,一到夏天,蚊子满天飞。2015年有关部门对河水进行检测,新凤河干流及其左岸共有6段水体被判定为黑臭水体。因环境恶劣,新凤河又有蚊子河之称。

2017年3月,大兴区新凤河流域综合治理PPP项目正式启动。其中,面源污染以其来源广泛、排放难以计量、污染水体规模大、治理难度大等,成为新凤河蜕变的一大难点。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自2017年起,综合治理工程在新凤河流域面源污染较为突出的入河口,分别建设了新西凤渠湿地和安南支流湿地两处人工湿地。湿地公园总占地78万平方米,潜流湿地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处理规模每天达到7.83万立方米。对南苑灌渠、新西凤渠、安南支流等沿线支流携带的面源污染实行“先净化,再入新凤河”,保障新凤河干流水生态系统健康、水质稳定达标。通过湿地净化处理,在非雨季,湿地出水优于地表水Ⅳ类,雨季湿地出水可净化到地表水Ⅴ类。为了消减面源污染,湿地分为前置塘、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三个功能区域,设计处理规模每天2.23万立方米。主要功能为收集和净化初期雨水及面源污染,通过水生植物的吸收,湿地填料的吸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消减面源污染,稳定河道水质和保护河道水生态系统。

作为近年来启动的新型治理项目,新凤河治理中综合运用截污、治污及水生态修复技术,最大化发挥技术优势,构建了系统化的生态治理体系。治水先治污,新凤河项目通过河道清淤约54公里,新建截污管线22.75公里,建设3座污水处理站实现内源污染控制;通过建设海绵设施、两座初雨调蓄池、两座河口人工湿地实现面源污染全流程控制。在水资源方面,合理利用再生水,通过水系连通工程实施每日生态补水12.7万立方米,确保干支流畅流活水。在水生态方面,通过“水-岸-底”系统化生境优化构建,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增加生物多样性,形成健康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还配套建设了新凤河智慧水务平台,通过入河排水口监测设备、水质站、雨情站、水文站、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系统,实时传输各类数据,结合“水环境总控模型”和“大数据专家库”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及时准确将相应任务发送至一线管理人员,提升了新凤河流域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随着一套系统的整治措施落地,2018年底,新凤河全流域黑臭水体消除,2019年6月新凤河还清,流域水环境质量从治理前的劣Ⅴ类提升到了地表水Ⅳ类。昔日的“蚊子河”发生了完美的蜕变,彻底告别了污染,变成一条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成了首都北京的生态名片,成了大兴人引以为傲的新凤河。

新凤河的完美蜕变只是首都北京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京“保好水、治差水”,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还北京人一片水清岸绿。全市142条段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专业人士介绍,北京以“河长制”为统领,污染减排、生态扩容。全市开展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实现地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封闭管理。完成全市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漏改造,防范地下水污染。实施以“控污”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印发农村污水排放标准,因地制宜分类开展污水治理。实施跨区、跨乡镇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形成上下游齐抓共治水环境的格局。启动第三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全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4.5%。全市142条段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同时,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津冀两地同向发力。在水环境联保联治方面,实施密云水库上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入境总氮浓度持续下降。对汇入白洋淀流域的大清河,加大治污力度,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推进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万家寨引黄向永定河生态补水,境内170公里河段25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基本实现了永定河京津冀段水流贯通的阶段性目标。

2020年上半年,北京25个国家考核断面中,Ⅰ-Ⅲ类断面64%,劣V类断面4%,动态达到“十三五”目标要求。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