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大局观(2)

摘要:“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认识这两个大局,必须放到改革开放的发展史中去认识,放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中去思考。

(三)习近平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邓小平的“两个大局”。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正在形成。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邓小平的“两个大局”的战略,而且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强有力基础。

继续推进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如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此基础上,争取再用10年左右时间,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走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早在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中央决定,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这三大战略的共同特点,是跨越行政区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3]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指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14]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探索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人口经济密集地区有序疏解功能、有效治理"大城市病"的优化开发模式。关于长江经济带,2018年4月,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15]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习近平总书记都有一系列重要论述。

这些论述极大地丰富了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战略,有力推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协调发展。

二、习近平的“两个大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中国发展的宏大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大局”战略是致力于从全球发展和世纪伟业的高度来解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问题的。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16]这就告诉我们:“两个大局”是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的结果,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中国发展和世界格局变化得出来的科学结论。“两个大局”要求我们做到“两个深刻认识”。

(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变成了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物质文化需求更高了,从生存型的需求变成了发展型的需求。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和当代实际相结合,走符合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7]发展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这是人民群众发展需求的客观反映。

第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1)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人民群众民主法治需求的发展,强调,通过发展人民民主不断实现人民的民主需求,通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满足人民的法治需求。

(2)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各项事业的公平正义性。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18]因此,“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19]如何实现公平正义?其中一条就是通过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来实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3)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0]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21]还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2]

此外还有养老、信息化等需求也在增长。这些美好生活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也是高度重视的。2019年2月3日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23]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4]

第三,需求更加重视质量,从过去解决“有没有”,现在注重“好不好”。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八个更”字,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着质量的要求。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