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2)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观,是贯穿于这一思想之中的目的追求与价值取向。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观,对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多维价值取向

价值作为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之间的一种效用关系,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是紧密相连的。由于客体具有多种属性,主体具有多种需要,因而主体和客体之间能够形成多样性的价值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要不断提高、扩展,满足需要的能力不断增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也会发生变化。马克思曾经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发现和利用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从事创造价值和享有价值活动的历史。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与社会历史性,决定着价值的多维性及其随着人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变动性、上升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主要是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发展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就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追求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多维价值,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是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来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恩格斯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首先能够生存,而为了能够生存,就要有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要从事其他活动,追求其他需要的满足,也必须以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以及物质需要的满足为前提。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由于生产力是人与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他各项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因而也就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而衡量制度之是否合理,判断观念之是否进步,最终也是以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评价尺度的。

发展也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物质前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生产力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邓小平同志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结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和价值取向,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价值取向

制度应当是为了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权利和利益的实现与维护而建构起来的,它向人们所展现的,应当是效率、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

民主与法治在制度价值中具有根本性、决定性意义,没有民主与法治,效率、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我们党高度重视民主与法治价值取向的倡导、弘扬与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社会稳定有序、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是我国制度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国家经济发达、富足强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精神向上;国家文化发展繁荣,人民精神振奋,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和谐稳定。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精神力量的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转换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华,使之与新的时代、新的事业、新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取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是公平正义、共享共富,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地获得发展与发挥自己主体能力的机会,公平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增进社会成员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过上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价值取向

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自然界是生养、庇护人类的家园。人作为自然界中最高的有意识的存在物,应当自觉地承担起保护自然环境、维系生态平衡的责任,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支持能力相适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