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以贯之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1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的成效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紧密关联,文化兴则社会主义兴。

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要走好与之相适应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历来注重文化发展之“基”,文化发展之“脉”,文化发展之“核”。文化发展之“基”强调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发展之“脉”强调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发展之“核”强调以文化自信来助推文化强国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什么“行”的深层次原因。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有守正,又有创新,并且它还带有本民族的特色,它的“特”表现在文化发展有根基、脉络与内核三大要素上,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特点与优势所在。

2

文化发展之“基”在于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何民族的精神基因中都有本民族文化的“根”与“基”,这种独特的文化根基是该民族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标识,这就好比是该民族的身份认证,即这种在文化上的表征等同于一个民族的身份认证,且二者是相互对应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消散开来。而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亦是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而丰富多样的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为汇聚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提供了可以紧紧扎根的文化土壤和能够牢牢吮吸的文化养分,与此同时它也是维系中华儿女敬业向上、团结向善、诚信向美的精神纽带。并且,大力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求中国要在国民经济体量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上重新回到历史上曾经达到的世界份额,同时还要求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交融中逐渐兴盛和发展繁荣起来。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十分悠久的国家,站在这一片让中华儿女如此深沉热爱的广袤大地上,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发展,必须要以一种能够紧紧扎根自身的文化土壤来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养分。这就是文化发展的“根”与“基”之所在,而一旦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中国的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本民族的特色,就会在西方文化的侵略与渗透中无法站稳脚跟。因此,只有切实保护好我们的文化根基,即一方面从圣贤哲理书籍和历史文化精粹中全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结合当下中国实际和融入时代发展气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才能持续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才能不断书写出文化发展的崭新篇章。

作为中华文化的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充实人的精神生活和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悠悠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不仅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样也彰显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种深厚而持久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正是当代中国人在文化自信上何以这么坚定的资本,同时这两种底蕴也是中华文化为什么这么博大精深和高瞻远瞩的深层次原因。事实上,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这个民族在现实中和在未来里所能达到的发展高度的重要象征。即是说一个民族的现实发展到底怎样及其未来发展究竟如何,实际上在其过去的历史长河中自有印记可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过去五千年中曾创造出无数的辉煌,因而是有着厚重而持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文化基因的。由此,从绝大部分意义上说,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这种高度,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在现实中和未来里继续创造出新的辉煌。但续写这种文化上的新辉煌,光有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文化基因还不充分,有历史基础和文化养分固然很好,但仍需要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总之,中国的文化发展之“基”就在于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需求不断促使这种源自本民族的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能够得到集中彰显,同时这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理论内涵之一。

文化发展之“脉”在于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历史地看,文化传承亦或是文化超越,都需要人来进行,都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来全程参与和积极创作,这便是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之“脉”之所在。当下,这一文化人才队伍主要包括文学家、著作家、艺术家、理论家等一大批专家学者,以及一些长期从事科技、教育、文艺、新闻和思想政治等方面工作的工作人员等等。这些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在文化建设中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对于繁荣文化而言也往往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此,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好和落实好各方职责。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善于统筹规划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制定和落实一些好政策来进一步吸引海内外优秀文化才人积极参与中国的文化建设;二是各组织人事部门要把考察、选聘和任用文化人才当成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议题,在选什么人和用什么人的问题上一定要坚持正确立场和把握正确方向;三是各宣传部门要在本单位和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风气,让关心、呵护人才和选拔、聘用人才的时代气息蔚然成风;四是各教育主管部门要明确回答好教育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要把培养各类文化人才的教育工作落实到从娃娃抓起,进一步营造从小热爱和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的良好氛围,让被教育者从小就能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之所在;五是各高等院校要精心培养好青年学生,要让青年学生学有所思、略有所得,并扎实基本功和专业课,在学校里尽快地成长成才,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六是各党校要充分做好各类文化人才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促进各类文化人才实现又红又专,促使他们心中有党、生活有理想和人生有信仰,并且自始至终都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矢志不渝地奋斗终生;七是各行政学院要把管理好和安排好各类文化人才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使各类文化人才各有其长、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各展其能以及各尽其用;八是各社会主义学院要善于团结各类文化人才,不断巩固好和发展好广泛而坚实的文化统一战线,并借助于文化统一战线的智力支持、精神支撑与思想保证功能着力推动文化建设、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九是各社科院、各省各市社科联以及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要把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当作己任,让各类文化人才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劳动教育的探索者、文化创造的耕耘者、社会公德的倡议者、对外交流的传播者、思想辩驳的争鸣者、时代新人的缔造者以及学术创新的先行者;十是各干部学院要引导和教育广大干部要带头发扬我们党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和十分重视培养文化人才的优良传统,支持和鼓励广大干部为促进文化人才茁壮成长和不断涌现创造一切良好的必要条件,并为一些脱颖而出、出类拔萃的文化人才开辟一条善于发现和使用文化人才的绿色通道出来,从而让有才能、有潜力的文化人才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最后,各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要充分做好积极吸引海外文化人才主动参与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中外学术探讨交流的工作之中,并倾力造就一批在海外享有知名度和在国际社会上颇具影响力的各类文化人才。

文化发展之“核”在于以文化自信来助推文化强国建设。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表明,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是强大的国家,不仅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建设获得了长期积累和长足发展,关键还在于这个国家的人民在精神状态上空前提振了起来。并且,只要民族精神没有失落下去,那么国家振兴起来就会大有希望。而关于中华文化与民族复兴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文化兴盛繁荣是支撑起整个国家实现富强和整个民族实现复兴的重要前提条件。由此,只有民族的文化得到繁荣发展了,人们在文化上的自信心才能够逐渐恢复,而一旦有了这种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国人办事情就能更有毅力、更有雄心,就能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上建成现代化强国,并以这种强国实力来切实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其目的就是要重新建构文化自信,从而一扫自鸦片战争以来就时常萦绕在中国人心头之上的文化自卑情绪以及那种在近代史上由于落后挨打而对世界少了很多贡献的历史惭愧感。现如今,伴随着中华民族逐渐实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历史性地迎来了重新建构文化自信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经济更发达(这是“富强”的要求)、政治更清明(这是“民主”的要求)、文化更繁荣(这是“文明”的要求)、社会更安稳(这是“和谐”的要求)、生态更优良(这是“美丽”的要求)。因此文化建设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第二个“奋斗十五年”的宏伟目标时所明确规定的主要指标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之,中华民族的历史性和平崛起,必然包含一个在精神上崛起的过程。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然要全面提振全民族的精神状态,并以这种坚定的文化自信来奋力助推文化强国建设,而这便是中国的文化发展之“核”之所在。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