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监护人职责,呵护“留守儿童”;加强监管,防止沉迷网络;强化学校报告义务,向性侵和欺凌说“不”……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补齐了现有法律中的短板,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新增“网络保护”“政府保护”专章保护个人信息,防止沉迷网络,细化国家监护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和决策部署,对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制度、改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未成年人保护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面临新形势,比如监护人监护不力的情况严重甚至存在监护侵害现象,校园安全和学生欺凌问题频发,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从业人员性侵害、虐待、暴力伤害未成年人问题时有发生,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特别是网络游戏问题触目惊心,对刑事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缺乏应有保护,等等。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就是要着力解决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把成熟的实践做法上升为法律,注重做好相关法律的衔接配合。
强化“网络保护”,开展“专项整治”。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根据未成年人还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自控能力还不强,认知能力还不高,分辨能力还不大等特点,采取有力措施,防止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聚焦反映强烈突出问题,坚决打击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的行为,加大清理整治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广大未成年人远离危害。针对不同环节开展治理,全面开展涉未成年网络专项整治,以“零容忍”态度对网络中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进行全面封杀,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强化“网络保护”,夯实“网站责任”。提高思想认识,各类网站平台必须强化思想认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持续提高管理能力,切实承担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尽职尽责、尽职负责,有效杜绝不良内容。严格审核把关,建立健全课程、评论互动功能信息等内容的审核把关制度,严格审核、细化审核、全面审核,做到“先审后发”,确保导向正确,不断净化网络空间。加强生态管理,确保网站页面内容健康,弹窗诱导点击没有不适宜未成年人的页面,不推送有害的广告信息,确保不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良作用。
强化“网络保护”,落实“监管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加大对网站涉未成年人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处罚力度,构建常态化执法机制,持续开展执法行动,形成强大威慑,坚决清除危害未成年人成长的内容。强化有效监管,全面加强网站的有效监管,构建起不能、不想、不敢违法的体制机制,实现24小时不间断动态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强化立法保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未成年上网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坚持露头就打、从严从重原则,依法处置违法违规网站平台和相关机构,守好未成年的精神家园。
强化“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环境”。广大网站平台应认清自身定位,履行社会责任,明确红线底线,传播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内容,为未成年人上网提供便利条件。广大网民、媒体和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监督举报,共同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我们要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为契机,加强校园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未成年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完善校园纠纷调解机制,协调行政机关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校园纠纷调解,切实保障学校、师生和家长各方合法权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