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高杰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金融改革内在逻辑(2)

二、“大一统”金融服务于现代化奔“小康”

大一统的金融为我们一穷二白的中国构建了工业化的基础。同时,也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市场奠定了坚实的重工业、轻工业、制造业的基础。这里,“大一统”金融我指的是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大一统格局。我们来看一下金融内在的改革,是如何服务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一)中国重工业的发展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虽然之后有反复,但是这一判断下的工业国家的建设没有停止。实际上,我们的工业的奠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开始了,最主要体现在我们的“一五”计划上。

中国工业化发展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增长的目标,计划经济体制保障了集中全社会所有资源优先投入赶超型发展战略中的重工业发展。“一五计划”(1953—1957年)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

表“新中国十年”国民生产消费情况

图1

图2

这张表所显示的是“新中国十年”我所统计的数据,国民生产的消费情况。用红框标识出来的,大家可以看到,发电量在10年内平均增长了54%,棉花产量平均增长34%,糖料产量平均增长45%,这些都是经济生产、国民生活的重要基础、物资资源。

像普通的中学在学学生人数年均增长72%,初中在校学生数增长了78%,高中生增长了47%。在那个年代,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绝大部分人是文盲。所以这个是我们“一五”计划在经济的发展,在人民的教育水平的普及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重工业的建设不仅是在当时,也为未来的中国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1956年7月19日,航空工业研制的我国首架喷气式歼击机5原型机在沈阳首飞成功。该机全部采用我国自制零件制造组装,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沈阳飞机制造公司也从修理活塞式战斗机开始,逐步走向仿制和自行研制战斗机:从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到歼6,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教练机;再到歼教6,第一架双倍音速歼击机;再到歼7,第一架自行设计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再到歼8,第一架全天候高空高速、具有良好机动性能的飞机;再到歼8Ⅱ,第一枚地对空导弹;再到“红旗一号”导弹,第一架空中受油机;等等。我们陆续地实现了自给自足的能力。

1982—1983年,上海飞机研究所进行了运十(Y10)改预警机的方案设计,并完成了全部风洞试验。这为我们的C919大型客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图3

这张图是1951年以来我国GDP的整体增长情况。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GDP增长开始从地平线上起来,并且不断地上升。如果从斜率来看,在2005年之前,低于45的倾斜角;在2006年之后,高于45的倾斜角,也就是说上升速度非常快。

我们看这张图,这是GDP的增速。

图4

我们可以看到,从1953年以来的数据显示,我们在改革开放前30年的建设过程中,GDP的增速并不低。如果我们再考虑到货币化的因素,因为那个时候基本上是非货币化的,那么以前的经济建设奠定的基础,可能还会更大一些。只不过是说,在改革开放前30年,GDP的振动比较大一点。我想一是我们的基数比较低,二是这个体系还不够健全,所以它的发展变动会比较大。

我们看到这条绿色的曲线,它所代表的是第二产业,也就是我们简单说是工业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的发展显著地提升,并且在改革开放前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地高于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这表明我国重工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会有我们现代的重型机械装备上很多能够去国产化的基础。如果没有当年的重工业的基础构建,我们目前的国产化的基础能力是不具备的。

2018年10月27日9时3分,我国第二架C919大型客机机从山东东营胜利机场起飞,历经2小时6分,平稳降落在江西南昌瑶湖机场,圆满完成本次转场飞行任务。此前,两架ARJ21新支线客机已先行抵达至瑶湖机场开展适应性检查工作,为后续交付试飞做准备。此次联合转场意味着国产大飞机将在南昌瑶湖机场开展试飞活动,该机场将为国产大飞机提供专业的试飞场地、试飞空域及其他相关保障资源。

(二)金融资源的配置

1.“大一统”金融体制支持规模市场奠基

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实行的高度集中的“大一统”制度。只有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人民银行既是货币发行机构的国家机关,也是唯一一家经营货币的国家银行。实行收支两条线,信贷管理高度集中,贷款由人民银行总行参照各地上报计划分配下达指标,分别逐级下达县支行和城市办事处,各类贷款指标之间不能挪用。存款每年由人民银行总行逐级向全国银行分配存款计划,所有银行机构吸收的存款都如数集中人民银行总行使用。

在那个阶段,我们的经济是严格的受计划的管控,金融只表现为更多的是算账记账的能力。同时,在那个年代还用了很多的票证,我们有粮票、布票、邮票、肥皂票,等等。大概直到1992年、1993年的时候,粮票制度才退出了历史舞台。实际上票证经济就是通过物化的方式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保证在当年非常艰难困苦的时候,能够实现资源的尽可能平均分配;二是尽可能收集所有的资源集中于前期的重工业的工业化基础建设。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建设之后,工业资料的建设最终是为生产消费资料提供服务的。

2.轻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

在1978年、1979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我们提出来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发展的经济大部分是轻工业、制造业。而轻工业、制造业正是建立在前期基础之上的。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图5

我们用这张图简短地描述一下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我们的经济体有国有及国有控股的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它们的经济增加值的体量都在这张图里面有所展示。

我们可以看到,黄色的部分代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增加值的增加,它的最高峰时期在2003年、2005年。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都有所下降。2009年我们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应该来说国有企业是率先带头去投资,来稳定经济。所以在2009年又实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这之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增加值是在往下降的。我们看到最上面的这条线是私营企业的增加值。在有统计数据以来,2003年以来,私营企业的增加值是最大的。接下来是股份制企业的增加值。我们这个图形上可以看到,股份制企业的增加值在2009年、2010年,它和私营企业的差距就缩小了。我个人觉得,股份制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相对比较科学,所以它能够相对保持稳定的增长。而私营企业原来那种灵活的优势,可能在慢慢地下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的企业在2015年以后有增长。从体制改革来讲,整体上国有企业所占的份额是在下降的。我们鼓励更多的市场经济体的发展,私营、股份制企业,等等。

3.单一的银行体系支持规模市场构建

顺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金融的体制也作出了调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恢复,打破了大一统的金融体制格局。1979年3月,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独立。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成立。1986年7月,交通银行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987年,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相继建立。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三大政策性银行相继成立。1996年,中国民生银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投资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结合上面的图,我们可以看到,国有及国有控股在下降,民营、私营经济在发展,股份制经济在发展,等等,我们的银行也从单一的国有银行,逐渐拓展到股份制银行,以及民营银行的加入。多样化的银行体系为经济发展输送资金来源,助力于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发展,应该说它的增长速度也是非常快的。银行业的融资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我们看下面这张图——

图6

1992年以来银行贷款的平均增速达到18%,存款增速达到19%。这张图所显示的黄色背景是社会融资的总规模。也就是说,上图是我们按照有数据以来,从2001年到最近的数据,黄色是社会融资的总规模,我们看最接近,最显著的是其中新增人民币的贷款规模,也就是在社会融资中,绝大部分的总量是由银行的贷款来提供的。由此,我们在金融里也讲中国是属于间接融资的体系,我们的大量的资金来源都是通过商业银行的途径转到工商企业或者是居民的。

实际上,多样化的融资体系是在不断发展的。从这张图我们也可以看到融资的多样化是具有连续性的,包括企业的债券融资,金融、非金融企业的境内股票融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融资,还有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撑证券的融资,这些融资方式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虽然说从这张图上我们来看,这些体量和银行信贷的融资相比是非常少的,但是,我们多层次金融市场、金融体系是在不断建立和完善的。

中间有一个相对显眼的蓝色曲线是地方政府融资,这个蓝色的曲线在2017年、2018年的时候有一个显著的增长,这反映的是地方政府平台发专项债券等,有一个较大的增长,背景当然是整个房地产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地的估值在上升,所以地方财政有很多是靠发地方债来做当地的经济建设。这些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基础设施的提供,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在这块,我们所有讲到的金融的发展,尤其是多样化的金融工具的建立,风险确实存在,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在讲座里面进一步深入了。

图7

这张图所显示的是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在稳定的增长。这个红色的柱状图显示的是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紫色的是贷款,它们都是在稳定地增长。这反映了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也显示了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支撑。这个线状图反映的是增长率,蓝色的线状图反映的是金融机构的存贷差。我们可以看到,从2013年之后存贷差的增速在显著下降,2018年以后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显示出,从2013年以后,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速远远超过了存款余额的增速。这个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其实这也是属于我们下一阶段的现象,因为这张图是具有连续性的。

这表明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在不断丰富,存款就没有那么快地增长了,居民不是像以往只有存在银行,而是选择更多的理财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二阶段,我们从重工业的奠基到轻工业的发展,在多样化的经济体系建设中,我们的商业银行在不断地发展,从单一的人民银行发展到四大国有银行,再发展到各类股份制银行,直至我们构建了金融体系,银行的存贷差开始下降。在这个阶段,大一统的金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