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京彩好评:人类减贫历史上漂亮的“中国答卷”

【地评线】京彩好评:人类减贫历史上漂亮的“中国答卷”

——充分认识脱贫攻坚重大胜利的历史意义

“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了新时代开展脱贫攻坚战的奋斗历程,充分肯定了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成就,全面揭示了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历史意义。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标志着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迎来了彻底解决的历史性一刻,意味着我们在人类减贫历史上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中国答卷”。

一、实现了历史最好减贫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多年的持续奋斗,换来了翻天覆地的脱贫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特别是随着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省宣布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实现了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清零”。一是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个百分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二是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三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还草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贫困县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彰显了中国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脱贫攻坚,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矢志坚守社会主义本质不动摇。一是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出征、驰而不息高位推进,走遍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次国内考察40多次涉及扶贫,连续6年新年首次国内考察看扶贫,连续6年召开7次跨省区的脱贫攻坚座谈会,分阶段、分专题部署推进工作,连续4年主持召开会议审定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2个省区市向党中央立下军令状,普遍建立起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格局。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明确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确保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三是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同时,坚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广泛动员为社会扶贫提供了动力,创新发展激发了社会扶贫的活力,发挥优势提升了社会扶贫的实效。

三、巩固了党在农村执政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基层干部通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本领明显提高,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一是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各地坚持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倒排整顿,强弱项、补短板,整顿提升3万个贫困村软弱涣散党组织,调整2.3万名不胜任不尽职的贫困村党组织书记。特别是2019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开展以农村为重点的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推动了一大批贫困村如期脱贫。今年以来,各地对2707个未出列贫困村逐村摸底分析,有针对性地落实整顿措施,逐个建强党组织。二是派强用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了解了基层,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在实践锻炼中快速成长。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展现出较强的战斗力,许多驻村工作队拉起来就是防“疫”队、战“疫”队,这同他们经受了这几年脱贫工作的历练是分不开的。三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组织严肃认真抓好村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激发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每个贫困村每两年至少发展1名年轻党员,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推动各地从项目、资金、技术上,支持党员带头创办领办致富项目。通过开展党员联系户、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设岗定责等活动,有力推动了广大农村党员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当先锋、作表率,广大党员干部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牺牲奉献。

四、加速了全球减贫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我国脱贫攻坚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减贫方案。一是加速世界减贫进程。历经40多年接续奋斗,我国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全国人民稳扎稳打,啃下一块块硬骨头,渡过一个个深水区,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发生率逐步下降。我国减贫的巨大成就,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大踏步向前。没有中国的脱贫成就,国际社会实现全球贫困人口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便无从谈起,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更将遥不可及。二是指明减贫合作方向。多年来,我们倡导各方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建设性参与饥饿、难民、疾病、冲突等问题的解决,致力于铲除贫困滋生的土壤。坚持南北合作为主渠道、南南合作为补充的国际发展合作格局,推动发达国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为减贫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提倡国际社会交流分享减贫经验,鼓励支持发展中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自身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减贫的内生动力。三是助力全球减贫事业。我国在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始终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在非洲援建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惠及50余万当地民众,举办了100多期减贫培训班,为116个发展中国家培养减贫专业人才近3000人。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共建“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实施,预计将帮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强大动能。

五、夯实了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规划“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脱贫攻坚作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举措,2020年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后,将进入到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的新阶段。一是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脱贫摘帽后返贫致贫的因素还会存在,相对贫困还会存在。特别是今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洪涝灾害影响,部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可能增多,巩固脱贫成果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既要立足当下补短板、强弱项,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要着眼长远,完善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防止“穷根”再发芽、“脱帽”再“戴帽”。二是激发内生动力。解决贫困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既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教育和引导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脱思想包袱、摒弃“等靠要”思想,放开手来加油干,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又紧紧抓住产业支撑这一稳定脱贫、防止返贫的根本之策,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产业带就业,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不断强化自我造血的能力,避免出现“一扶就脱贫,不扶又返贫”的被动状态。三是接续推进全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把脱贫攻坚中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力量和攻坚精神更好地承接和传递到乡村振兴中,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把决战脱贫攻坚的制度机制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治理效能。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在保持政策稳定的基础上,推动实现人才、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在城乡之间深度融合,推动脱贫摘帽地区走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安徽省委组织部研究室)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