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乌兰牧骑的精神永远在草原上传承

让乌兰牧骑的精神永远在草原上传承

1

红色的嫩芽永远为草原牧民歌唱。近日,央视国家记忆栏目、中国青年报等国内众多媒体介绍了了内蒙古草原红色轻骑兵的故事,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一时间,乌兰牧骑成了网络媒体关注的热词,乌兰牧骑的传奇经历引发了许多读者浓厚的兴趣。

乌兰牧骑的诞生地是北国边疆内蒙古草原。1957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诞生了一支由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小型演出队。这支演出队深入牧区,扎根沃土,服务农牧民群众,深受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布赫同志把这支小型流动演出队取名为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蒙古族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引申意“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不懈地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乌兰牧骑的队员多来自草原农牧民,队伍短小精悍,队员都是一专多能,报幕员也能唱歌,唱歌的还能拉马头琴伴奏,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的节日,走下舞台还能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乌兰牧骑的节目多为自编自演,以反映农牧民生活为主,小型多样。由于乌兰牧骑带着草原的气息,接地气,非常适合农牧民的需要,所以很快得到普极和提高,到1963年内蒙古草原上,乌兰牧骑演出队发展到了30支。1964年乌兰牧骑进京汇报演出时获得了极大成功,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充分肯定。按照周总理的部署,乌兰牧骑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好评如潮。1979年始,乌兰牧骑走出国门,先后在欧美及亚洲其他国家访问演出,普遍受到好评。如今,草原上乌兰牧骑队伍已发展到近75支,队员发展到3000多名。当初一驾马车上的文艺轻骑队,如今已发展为植根内蒙古农村牧区的独特文艺团体,火红的热情从未消退,“红色的嫩芽”根深叶茂。

习近平同志一直关注乌兰牧骑的成长。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号召大家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考察调研,再次为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点赞:“乌兰牧骑这个形式,就是真正为我们的老百姓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文艺。这是我们党和政府提倡的,支持和扶持的,而且应该把它推广开来。”总书记勉励大家:“这种形式确实很接地气,老百姓喜闻乐见,而且这里边传承了我们很多传统优秀的文化。祝贺你们!”

总书记的关怀激励了内蒙古全区乌兰牧骑队员。乌兰牧骑从原先的一支支文艺小分队逐步演变成了“送政策、送科技、送文艺、送医疗”的“乌兰牧骑+”综合服务队。两年来,内蒙古500多支“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了“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综合志愿服务活动4000多场。

进入新时代,草原上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艺术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及城镇居民的增多,使得农牧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元,这给乌兰牧骑更好地服务农牧民提出了新要求。“线下”出精品,“线上”送节目。马背上的“文艺轻骑兵”开辟了网络新舞台,惠民演出换了一种打开方式,连接WIFI、实时录制、发送链接……“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等新的服务方式,把文化服务的“遥控器”真正交到了群众手中。

草原上,乌兰牧骑的歌永远也唱不完。乌兰牧骑孕育的精神永远在草原上传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