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乌兰牧骑的精神永远在草原上传承(2)

让乌兰牧骑的精神永远在草原上传承(2)

2

乌兰牧骑这支驰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不仅仅是宣传文化战线上的标杆,也是全国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结合实际,把乌兰牧骑的学习作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运用到我们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中去,乌兰牧骑,这枝“红色的嫩芽”就能在华夏大地绽放出更多灿烂的花朵。乌兰牧骑的精彩故事很值得我们读者听众思考回味,乌兰牧骑孕育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乌兰牧骑精神的精髓。乌兰牧骑的队员绝大多数来自于草原的农牧民,他们把草原上的农牧民视为自己的亲人,年长的农牧民把乌兰牧骑的队员视为草原的孩子。乌兰牧骑队员和草原上的农牧民有一种水乳交融式的关系,凝聚了深深的、炙热的感情。长调悠扬六十三载,乌兰牧骑就像一湾清泉滋润着草原。哪里有群众,乌兰牧骑的队员就到哪里巡演。乌兰牧骑队员和农民群众亲如一家,白天队员们帮助牧民种地、挤奶、做饭洗衣、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是体验生活;晚上演出,用艺术手段还原农牧民的生活。这样的文艺创作更贴近农牧民生活,所以农牧民爱看。乌兰牧骑的队员不仅给农牧民群众送演出,还给农牧民群众送政策、送科技、送文艺、送医疗,深受农牧民群众的欢迎。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乌兰牧骑不仅传承着草原文化,还传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乌兰牧骑精神。乌兰牧骑不仅是一种文化,还是茫茫草原永远的宝贵的精神坐标。依靠人民创造文化,为了人民繁荣文化,通过人民展示文化,保障人民共享文化。只有把艺术播撒给全体人民,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才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题中应有之义。乌兰牧骑为全社会做出了榜样,乌兰牧骑队员的做法和行动有很强的社会感染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文化事业的目标任务。完成这一目标任务,需要文化战线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出一份贡献。

启示之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永远不过时,艰苦奋斗的传家宝永远不能丢。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乌兰牧骑的第一支演出队几乎是白手起家,一辆马车、队员们拼凑的马头琴、三弦、四胡等几件简单乐器,缺乏硬件、条件简单、工作辛苦,理想信念做支撑,乌兰牧骑队员克服千难万险把歌声、欢乐送进了一个又一个蒙古包,把党的声音传递到茫茫草原农牧民心中。63年来,一代又一代乌兰牧骑队员把艰苦奋斗视为传家宝,永远弘扬,代代传承。乌兰牧骑坚持六个“不分”:不分观众多少,有求必应;不分场地优劣,见缝插针;不分严冬酷暑,坚持演出;不分生活好坏,以苦为荣;不分路途远近,送戏上门;不分时间早晚,接送观众。没有绚烂的灯光,没有华丽的舞台,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一专多能、身兼数职,奉献自己的青春。63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乌兰牧骑队员接续奋斗一直践行着为草原农牧民群众服务的誓言,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本色。乌兰牧骑的成功经验值得各行各业复制、借鉴。

启示之三:为群众服务,不能浮在表面,不能高高在上,必须撂下身段,要沉得下去,为群众彻底解决实际问题。

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懂得群众的语言,明晰群众的需要,明晰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真真正正的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群众工作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懂得轻重缓急,要抓住重点,学会弹钢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草原上缺水的现象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农牧民的生活。在常人的理解中,演出队的主要任务是为农牧民演出,干好演出的事就行了。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却不这样想。他们把农牧民的衣食冷暖时刻记挂在心上,急农牧民之所急,他们千方百计找专家选择打井地点,他们和农牧民群众干在一起,一锨、一镐,打出了一眼饮水井,彻底解决了农牧民饮水困难问题。央视国家记忆栏目介绍了乌兰牧骑井的故事,故事相当的感人。现如今乌兰牧骑井已不再使用,但是草原上乌兰牧骑井的故事一直在传扬。

在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的纠结,哪些事是分内的事,哪些事是分外的事。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是群众需要的事都是分内的事,都要想办法创造条件把事情办好。否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成了一句空话,就成了摆设。

乌兰牧骑是个精神的富矿,深入挖掘、仔细提炼把握,为我所用,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期待乌兰牧骑精神为实现“十四五”的目标任务助力,期待红色的嫩芽在新时代枝繁叶茂,绽放出更多、更美的花朵。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