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人民为师,向“满意”而行

拜人民为师,向“满意”而行

善为政者,必重民力。一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是将“民意”作为根本参照,得到的是人民最高的奖赏和肯定。他们奉行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再承诺,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再宣誓,他们拜人民为师,向“满意”而行,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具有强烈感召力,给予当下的我们更多启迪与示范。

常思三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思后而悟,悟后能行,我们时常要做到三连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立场问题,“为了谁”是宗旨问题,“依靠谁”是方法问题,“三个谁”都始终围绕人民群众这一主体,如何回答好、践行好这三个问题,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

“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做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要时刻不忘“三个谁”,关键是强化“三个观”,即“为民服务”的公仆观,“问智于民”的实践观、“为民谋利”的奋斗观。首先,要信念坚定。必须要接力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真正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次,要把智慧增长和本领增强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当中。更多地走出机关、走进基层,深入到群众中获取“第一手材料”,从基层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探寻打开工作思路的钥匙。最后,要树立“为民谋利”的奋斗观。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权为民所赋,利必为民所谋。

常提三问“您盼啥、需要啥、满意啥”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二十多年前,中国老百姓的盼头是电话,摩托车;十多年前,前者变成了寻常物,老百姓的盼头成了小汽车和进城买房;如今老百姓已经住上了高楼、用上了互联网,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

“您所盼的,就是我应该干的”。要把人民所思所盼作为“十四五”坐标原点,既需要党的“掌舵引航”,更需要每个人“齐心握桨”,贡献智慧。群众工作的进一步延伸需要智慧,需要思路,思路一变天地更宽,它对接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心路”,当然也预示着整个民族复兴的道路。这需要我们不断在思路上求变,方法上求新,紧跟时代步伐,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交互式优势推进决策部署科学化,社会治理精确化,广泛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更好地感知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把社会治理的一针一线“绣”到群众身边一点一滴的事情中,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落实三干“怎么干、干得好、干得久”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伟大的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既有了“夙夜在公”的精神状态,也有了“俯首为民”的赤子情怀,还需要有“笃行利民”的实干举措。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要做对于国家和人民有利的事。一方面,要有勤政务实的实干精神。老百姓最反感“花架子”,最欢迎“捣石锤”,最讨厌不办实事的公职人员,最反感“假、大、空”,搞形式主义。同时,要发扬久久为功的意志力,不仅要“下得去”还要“待得住”“待得好”,握好历史的接力棒,让脑中的想法变成行之有效的办法。另一方面,要具备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基础,要时常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要把国家政策举措变为行之有效且符合实际的操作。

以“人民满意”为尺,向“人民满意”而行。公务员群体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激发群众蕴藏着的无穷智慧和力量,以时代的大视野,人民的新期待,凝聚伟大事业向前发展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