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张京成: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研究思考(4)

四、对于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对策建议的思考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发展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重要方式,是国家实施的重大文化系统工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一)结合实际修订制定配套政策法规,完善相关保护条例

深化对相关文化遗产保护法律问题的研究和立法建议论证,推动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理念入法入规。修订完善相关保护条例,结合实际修订制定配套法规规章。

对辖区内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摸底,编制针对性规划建议。联合中央有关部门对分省份规划建议进行严格审核和有机整合,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相关省份对前期规划建议进行修订完善,形成区域规划。例如,北京八达岭长城早已成为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对这些地区的长城资源更多起到的是规范、提升的作用;对于经济欠发达、保护较差、知名度较低的长城资源所属地来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统一建设和标准化管理,包括加强保护修缮、文化挖掘、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当地做出配合,但这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二)通过特许经营方式推进两权分开的运营模式

在国家文化公园专职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下,积极开展跨部门和跨地域协作,工作重点是抓好公园保护和管理工作,解决跨部门、跨地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将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两权”分开),在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的约束下,实现国家文化公园部分区段的企业化运营。政府跨区域协作管理机构负责对园区进行监督管理、行政协调以及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将公园的经营权交由企事业单位进行运作,政府通过补贴、购买服务等形式,对企事业单位进行支持,通过“两权”分开,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园运营的效率和效益。

可以考虑参考新西兰、日本等国家采取公开招标竞价,缴纳特许经营费等方式,委托企事业单位对公园或盈利项目进行运营,允许其在公园内开展文化竞演、文化产品展览展示、文化衍生产品开发、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配套服务的经营。地方政府、当地社区可优先参与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活动管理,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此外,绝大多数保护地内均有居民,因此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运营与当地社区发展密不可分,鼓励社会公众的参与也至关重要,可通过建立各类社会公众参与机制来规范、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范围。

(三)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良性开发,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国家文化公园应以增进人民群众的文化福祉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公园公益性运营,根据文化遗产特征,合理展示当地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现代科技和创新创意活动推动活化传承。

实施重大修缮保护项目,对濒危损毁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对重点文物进行预防性主动保护。完善集中连片保护措施,加大管控力度,严防不恰当开发和过度商业化。严格执行文物保护督察制度,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提高传承活力,分级分类建设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等,建设完善一批教育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研学旅行基地等。利用重大纪念日和传统节庆日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因地制宜开展宣传教育,推动开发乡土教育特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实景演出,让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精神融入群众生活。

在北京地区,可以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连接京津冀城市群,利用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等,协同开发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动态整合长城、运河线性文化遗产沿线城市文化资源、营销品牌、服务品质和支持政策,统筹保护与开发预留空间的关系,注重与周边历史文化景观相呼应。可以借鉴哈德良长城的展示方式,在每一处向公众开放的遗址,向游客讲述长城的更完整的历史,同时每个遗址也应该强调自身的独特之处。这样不仅能让公众欣赏和理解长城的整体面貌,还可以引导他们去参观更多地方的长城,而不是在参观完一个遗址之后就觉得已经“完成”了长城之旅。借助即将召开的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化契机,以大运河北京段为中心,打造大运河京津冀连续空间,将大运河的故事传到世界。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国际高峰论坛的启动与发起,与沿线城市构建区域互动合作,共同发力,促进京津冀地区或者全国甚至更大范围的融合和交流。

(四)在注重生态文明和强化精神传承的基础上充分对接相关产业链条

充分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相关要求,在注重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重视国家文化公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博物馆、展览展示、体验项目等的设计,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公园的精神传承功能。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型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相关要求,通过主题线路设计、沉浸式演出项目、体验式文娱活动等,推进国家文化公园与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影视拍摄、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相关产业的深入对接和全面融合。

推进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打造一批文旅融合项目示范区,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旅企业。科学规划文化旅游产品,在长城周边以塞上风光为特色发展生态文化游,在运河沿线开展水上人家民宿体验游等。推动开发文化旅游商品,扩大文化服务供给。推出参观游览联程联运经典线路,推动组建文旅联盟,开展整体品牌塑造和营销推介。

(五)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鼓励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建设

国家文化公园是公共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体现的是全民的公益性,这种公益性需要依靠国家力量来实现。因此,国家文化公园的运营管理有必要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的公共财政主导型资金来源方式,实行以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为主,其他社会投资为辅的资金筹措机制,并接受社会捐赠。要建立财政预算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可以考虑发起成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金,专项用于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推动国家公园回归公益属性。此外,可以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化运行的模式,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在确保国家文化公园公益属性的前提下,探索多渠道的投融资模式和高效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六)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建设

加强数字设施建设,对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对历史名人、典籍文献等关联信息进行实时展示,打造线上网上空间,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管理平台。充分利用遥感、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加强对公园各主要点段的实时监控,构建完善的“监控—预警—行动”体系,实现对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的全方位动态监管。例如,在长城的重要节点,利用数字信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全息等多种技术,数字化展示已有的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再现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空间地域的表现形态及周围环境,提高对文化遗产展示、阐释的深度和广度。利用新技术开发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提升游客的感知效果。

(七)组织制定明确的国家文化公园验收标准体系

有关部门应当以国家文化公园发展规划和相关旅游发展规划为依据,在分析借鉴国外国家公园标准化管理经验和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国家文化公园的评价指标框架和验收标准;将国家公园设立、规划设计、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教育、建设运营等全过程涉及的各类指标,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类、梳理、衔接、配套,形成科学的有机整体,形成国家文化公园标准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顶层设计,作为组织标准制定、修订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制定的验收标准体系,应明确验收标准的适用范围、验收责任人、验收对象、验收程序,从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建设标准等方面细化评价内容与评分标准。评价内容可涉及公园规划、遗迹及相关文物的调查登录情况、一级保护区设定与保护措施、公园展示解说与标识系统、公园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文化宣传推广与交流、运行与管理规范化程度、可持续发展、环境与社会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同时细化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这些验收标准的制定,可以指导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各个阶段的工作,促进国家文化公园从设立到运营全过程实现标准化管理,推动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国家文化公园体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