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张京成: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研究思考(2)

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意义与原则

(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意义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同时开创了文旅融合发展新纪元。

1.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与交锋更加频繁,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在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中,“西强东弱”的旧传播秩序依然在阻碍着我国的国家形象建构。因此,在国际战略格局进入深度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关系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关系中国大国形象的展示,关系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2.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增长

2018年,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各省区市的文旅主管部门相继挂牌,文旅融合逐渐进入全面深入阶段。近年来,文化和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文旅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极点。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有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5.05万个,从业人员516.14万人。2019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同期增长8.4%;入境旅游人数14531万人次,同期增长2.9%;出境旅游人数15463万人次,同期增长3.3%。我国目前仍处于对资源依赖较高的粗放型旅游大国阶段,而文化遗产是发展现代旅游业的核心资源,旅游开发也是实现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活化的重要手段。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有利于将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转化为合作共赢关系,形成新型的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促进文旅产业进入精细化和集约化发展阶段。

3.推动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该意见概括了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以及一些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为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根本方向和重要遵循。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是要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对长城、大运河、长征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行安排部署,是党中央推动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战略决策,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不仅为未来长时期内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也为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逻辑基础。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的环境下,“供需错位”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从供给端入手,以创新形成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是促进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着力点。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构建扩大和引导新时期文化、休憩、体育、健身、娱乐等公共文化消费的新模式,可以整合提供具有国家代表性、经典型的文化休闲服务体验,从而形成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供给,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总体原则

国家文化公园应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将其打造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通过顶层设计、系列文化节等活动积极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整体理念方面,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秉承以下原则:

1.整体保护,强化传承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蕴藏着丰富的线形文化遗产,然而目前我国针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仅覆盖了单体文化遗产、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面,缺少区域化国家遗产的保护架构。因此,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应突破传统的针对历史文化单体或群落的要素保护思维模式,依托大运河、长城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的同时,将国家文化遗产和周边环境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进行整体性保护。有关部门要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基础之上,突出活化传承和合理利用,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开放共享。

2.文化引领,彰显特色

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资源精神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焕发新时代风采;其次对国家文化公园内现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制定新的分类标准与保护体系,重点开发文化遗产的关键性、独特性历史区域,挖掘能够构成时代记忆的历史信息,使国家文化公园成为认识国家历史、重拾过往回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功能区。

3.统一管理,规划先行

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均涉及多省份及多个职能部门,因此要在统筹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各沿线不同的管理架构,提高政策实施的适应性与有效性。坚持规划先行,既要突出顶层设计,又要统筹考虑各地区资源禀赋、历史人文、区位特点、公众需求,注重跨地区跨部门协调,与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有效衔接,发挥文物和文化资源综合效应。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均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如长城作为我国凝固的历史,横跨404个县级地区,且部分段落长年处于地方遗产保护的边缘区。因而,应充分考虑地域广泛性和文化多样性、资源差异性,实行差别化政策措施。有统有分、有主有次,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共建共赢。在保护当地文化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区域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和要素重新组合,促进文化旅游与农业、商业、体育、科教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全面增强特色生态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5.积极稳妥,改革创新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问题意识要贯穿始终,强化全球视野、中国高度、时代眼光,破除制约性瓶颈和深层次矛盾。与此同时,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务求符合基层实际、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时间检验,打造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文化名片。在此基础上,探寻国家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结合点,使得遗产资源的再利用与其原有功能特征相适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依托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