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谈一谈融媒1.0-4.0 的基本发展路径。第一阶段,融媒1.0: 初心缘起,融媒到临。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可以看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楚地认识到全媒体传播格局的转变,对我们的宣传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要让自己的主流媒体能够更好地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型媒体的发展规律,通过互联网思维去改变传统意义的媒体从业者的思维和观念,进一步让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更好地实现一体化发展,彼此借力。同时,在媒体融合的初始阶段我们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
媒体融合的初衷是什么?就是提升传统媒体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这四个“力”的提升又进一步实现了媒体职能的重大转变,就是从传统意义的信息传播工具到未来综合信息服务的提供者的传媒角色的转变。所以,未来的媒体会在智能科学技术的加持下,具有更加广泛的能力。
我们可以思考,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传媒持续创新发展的图景会是什么样子?首先,每一个人对信息的判断从感知系统是存在着某种意义的缺陷,比如网上有很多错觉图,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可能与真实世界是有所区别的,这种偏差的认知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偏差或许会被进一步放大。每一代的媒体系统都有自身的缺陷,即便我们要求媒体从业者具有更强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在传媒行业内由于特定的技术条件限制,以及媒体从业者自身能力的限制等,各种媒体系统对于现实世界的呈现往往也是有所偏差的。这个过程会形成“漏斗效应”,也就是说,真实世界里的信息的真实程度是逐渐递减的,在信息传播的路径上,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中,真实和谬误两者不可避免地会有碰撞。
当今人类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时代,虽然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生产信息、传播信息,但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数字技术也带来了极大程度的信息传播混乱。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随意性、多元性、突发性、隐蔽性和偏差性,对于客观事实的认知,在新媒体的环境中有越来越多的认识偏差,而这种偏差从客观看是难以避免的。在当今新媒体的环境下,我们的舆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互联网新媒体存在天然的劣势是负能量的广泛传播。
正能量像阳光,它可以帮助每个人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但是它很难形成传播的热点和痛点。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中,往往一些负能量的事件,各种吐槽容易得到放大和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又会逐渐演化出更多的舆情事件。所以,我们要通过媒体融合让主流媒体具有更强的话语权。在这个基础上,各地的融媒体中心开始纷纷建立。
第二阶段,融媒2.0: 务实落地,业态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完全由技术条件和地理属性所决定的传媒内容传输覆盖的服务能力和格局。当今,无论是专业媒体机构,还是个体化的自媒体,都有机会实现爆款产品的打造,每个人都有可能站在舞台的中央,站在聚光灯下,大家都有机会放大自己的声音。同时,爆款产品的打造事实上也给诸多信息传播主体更多的机会,能在信息传播的同时又有效去连接特定的本地化的特色资源,让融媒体在接地气的同时能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动力引擎。
我们知道,融媒体中心的核心职能是宣传,是进行信息的传播,但是与此同时它也需要形成自己的造血机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4年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党和国家所推进的发展战略。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也就是说,我们要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传播手段,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的水平。
到2018年底,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一大批县级的融媒体中心建立,到2019年底的时候,我们有几千家县级融媒体中心搭建完毕。有了县级融媒体中心,还需要让它们了解自己在未来的工作方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