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龙须沟今日金鱼池:初心不改 感恩接续

昔日龙须沟今日金鱼池:初心不改 感恩接续

“政府不修王府井大街,不修西单牌楼,可先给咱们修沟,这实在是件了不起的事。”

这是话剧《龙须沟》里的一句经典台词,道出了当时住在龙须沟的北京人的心声。

作家老舍笔下的龙须沟位于天坛北门附近。新中国成立前,龙须沟因河道堵塞,活水变死水,慢慢变质,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水沟,一年到头臭气熏天,每逢汛期下雨,污水倒灌进屋里,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龙须沟历经三次大规模改造,从河道治理到平房上楼再到危房改造,促进居住环境步步改善,臭水沟蜕变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小区——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街道金鱼池地区。

龙须沟的巨大变迁和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们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

三次大改造:党的初心一以贯之

北京的五月,春天的气息犹存,夏风的热情正好。走进金鱼池社区,仿佛置身于一个大的北京四合院,亭院式结构,曲水流觞布局。20号楼门洞,悬挂在道梁上的一块写有“龙须沟旧址”的标识牌格外醒目。旧址存于记忆,旧貌无处寻觅,当年的龙须沟已找不到一丝踪迹。

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刘璐是土生土长的金鱼池人。她介绍,打她记事起就居住在龙须沟的简易楼里,散学后时常在天坛周边玩耍,父母至今也居住在金鱼池。刘璐还有一个身份,兼职着老舍纪念馆金鱼池分馆义务讲解员,听她对着一幅幅承载历史记忆的图片讲述龙须沟的三次改造史,历史变迁的一幕幕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1950年,北京市政府对龙须沟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改造。将龙须沟原有沟身填平,明沟改为暗沟,并将金鱼池整修为可以划船和养鱼的街心公园。此外,政府还为居民修马路、装电灯,在周边建起大大小小的制钉厂、帽厂、袜厂……龙须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

1965年,北京市政府启动“平房上楼”工程,对龙须沟和金鱼池地区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改建。首先把已近干枯的金鱼池水坑填平,拆除了周围低矮破旧的平房,建起了简易楼,附近的居民全都住进了新房,使几代蜗居泥土屋的居民第一次上了楼。金鱼池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金鱼池简易楼经过30多年的风吹雨打,许多楼房墙皮已经脱落,露出铁丝,成为危楼。2001年4月18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吹响了南城地区危旧房改造的号角,金鱼池地区危改工程启动,共拆除58栋危旧楼、拆迁3055户居民。2002年4月18日,金鱼池旧貌换新颜,金鱼池居民从此告别危楼,迁入现代化的居民小区,过上了安心、宜居、幸福的生活。

讲到动情处,刘璐的眼眶忍不住地湿润起来,她发自内心地说:“原来我在公司上班,挣得也多,三年前我毅然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当一名社区工作者,真实的想法是抱着感恩的心,用自己的工作与奉献,更好地服务老街坊们,更好地传承党的优秀传统和优良作风。”

金鱼池社区居民赵四红老人今年76岁。他介绍,他们一家六代都居住在这里,他从头到尾亲身经历了龙须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龙须沟什么样,现在的金鱼池什么样,他心里有着一本特别明白的账。老人身体健康,思维清晰,表达自己的感情也是十分直率,他激动地说:“龙须沟的巨大变化,要我说,最根本的就是一条,那就是党的领导、党的关怀、党的恩情,而且是一直延续下来,对老百姓的那份心一直没有变过。没有这一条,就没有现在的金鱼池,就没有现在的好日子!”

环境大提升:为民惠民一如既往

现在从金鱼池中街穿过,第一感觉是整洁、有序,沿街绿意盎然,花草鲜艳夺目。

金鱼池居民赵宝萍今年58岁,对金鱼池的环境再熟悉不过,这些年照顾老人、接送孩子、买菜做饭,都要在金鱼池的大街小巷穿行。她介绍,之前可不是这样的,到处拥堵、到处脏乱,不到500米的街道两侧分布着大大小小40余家商铺的“小门脸”,而且大多由居民楼楼体或窗户改建而成,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初心不改为人民,一心惠民在路上。2016年底开始,天坛街道为了解决困扰居民多年的顽疾,开始对金鱼池地区进行综合环境治理,让居民楼回归居住功能,让居住环境回归安全和宁静。部分楼前进行了绿地恢复,美化社区环境。私搭乱建拆除后的空地进行路面拓宽、停车位规划,为周边居民的出行提供便利,环境面貌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同时也加大了便民设施建设,中街的十字路口有一个华联超市,附近还有“超市发”便民服务综合体,满足了居民日常生活的采买需求。

1

美丽的金鱼池王群星摄

71岁的金鱼池居民李淑华老人是个睡眠浅的人,她说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我卧室的窗户正好对着街,环境治理前,各种嘈杂声吵得我老是睡不好觉,环境治理后,周围的噪音明显降下来,我的睡眠质量大大改善,人也精神多了。”老人发出爽朗的笑声,接着补充说:“这都得感谢党和政府,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决心和力度,哪能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这样的金鱼池才是进入新时代的金鱼池!”

金鱼池社区党委副书记李迪介绍,金鱼池近几年生活环境的大提升,也得益于社区全体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社区共有2个支部、200多名党员。社区老党员先锋队是社区的党建品牌,在日常的环境治理、垃圾分类、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方面处处作表率,在疫情值守和垃圾分类值桶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受到广大居民的称赞和社会各界好评。近年来,社区党委还想方设法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开办摄影班、电脑班等各类兴趣班,增进居民之间的感情,提高社区的文化底蕴。

金鱼池居民张智老人今年67岁,退休后儿子购置的大房子他不愿去住,就想着在金鱼池安享晚年。他说:“我都快70岁的人了,能住这么宽敞的楼房,过这样的晚年生活,我知足了!”他感慨道,现在金鱼池人的生活好了,人也变得上档次了。过去一到夏天,胡同里坐满了光膀子的人,腰里别把扇子,肩膀搭条毛巾,空酒瓶子满地滚……如今,社区里人人讲文明、个个重仪表,还荣获了全国文明社区称号,作为“坛根儿”人很是自豪。

回迁纪念日:铭记党恩一心不变

2021年4月18日,天坛街道金鱼池社区广场春和景明、生机盎然,坡形屋顶掩映在绿树红花中,尾尾金鱼在清澈的池水里欢快游弋。当地居民欢聚一堂,用达人秀、放金鱼、发倡议、便民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他们心中一年一度的大日子——金鱼池回迁纪念日。

将第三次改造首批回迁之日“4·18”定为回迁纪念日,是金鱼池的老街坊们自发倡议决定的。他们在每年的这一天举办庆祝活动,把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在2004年回迁两周年的喜庆日子里,金鱼池的老街坊们还将老舍笔下的“小妞子”接回了金鱼池。她的铜像被人们立在了金鱼池畔,并举行了“小妞子”铜像落成揭幕仪式,让“小妞子”亲眼看一看她曾经梦想过但未曾感受过的美好生活。

到2021年,天坛街道已成功举办19次金鱼池回迁纪念日。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他们创新方式方法,一改往年的现场形式,在云端举办“我们宅一起,云享悦生活”主题活动,同样吸引了大批群众观看直播。每年的庆祝活动中,还有一个固定的压轴仪式,就是各界嘉宾与社区百姓一起放游象征欢乐、幸福、吉祥的金鱼,共同祝愿金鱼池人的日子越过越幸福。

赵四红老人在今年的纪念日现场激动地说:“我是金鱼池的老住户,打小儿就在这片成长,我年年都来参加庆祝活动。要说我们金鱼池老百姓最应该铭记的,就是党和政府的恩情,每年的回迁纪念日可是我们金鱼池百姓心中大喜的日子啊!”

天坛街道工委书记赵秋洁介绍,这样的铭记方式与情感表达不止于节日,金鱼池人还有自己很文艺的方式。2012年6月,天坛街道成立了群众艺术社龙须沟话剧班,演员都是金鱼池的居民,“龙须沟”人表演《龙须沟》已经成为天坛地区的一个民间文化品牌。

67岁的金鱼池居民王建和,就是龙须沟话剧团的老成员,是剧中人物“丁四”的扮演者。他深有感触地说:“《龙须沟》《金鱼池》《万家灯火》三部人艺话剧,先后讲述了昔日龙须沟到今日金鱼池的百姓故事,剧本里歌颂党和政府的每一句话也是我们老百姓的真实心里话,正所谓一出戏一群人、台词句句饱含真情!”

感恩传情,薪火传递。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位于天坛街道东晓市街203号。2019年,学校与金鱼池社区共建“首善之声”传播站,组成了一支由20余名学生参加的小小讲解员队伍,定期到老舍纪念馆金鱼池分馆参与义务宣讲活动。六年级学生许诺是学校的第一批小小讲解员,有过多次讲解经历,还为外国友人讲过专场。她结合自己的志愿实践说:“通过我们的讲解,可以让大家更加了解金鱼池这片土地的巨大变化,更加爱党爱国爱社区,共同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