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较真儿”的精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以“较真儿”的精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社会中,“较真儿”在不同的环境下是一个大众评说不一的词汇。面对公利,它是一个赞许之词;面对私欲,它又是一个摒弃之词。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凡事奉行的便是“差不多、过得去”,此类人不仅害人害己,更会贻误国家的发展大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社会治理切不可如此,社区、乡村更需要的是细致入微的“较真儿先生”,一锤一锤钉实钉牢治理之基。

向理论学习较真,扭转被动局面,增强自治温度和深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指出,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党历来都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始终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在基层,面对各项绩效考核指标,更要把握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理论学习的“实”“虚”关系,要真学习、真讨论、真整改,常学常新,以“闭卷考”检验学习成果,以“答辩考”审查政治素养,无论是坐在会议室的专题学习,还是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调研学习,都要有“较真儿”范,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核心意识,激活党员干部的精气神,优化基层治理的人才队伍。面对基层日益提升的复杂环境,只有学习好才能服务好,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将走错方向;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增强自身本领,避免处事“碰壁”,才有可能进行创新,解决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老问题和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全面了解国情、党情、本土情以及世界情,读懂吃透总体要求和政策文件,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基层治理的实践,由被动式的“有任务我为之”向主动式的“我想到行动之”推进,燃烧每一个人的“卡路里”,唤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认知情感,将自己所在的社区、村庄当成一个大家庭,面对“有缘”的家庭成员温情相待,重塑“熟人社会”,以主人身份关爱它、守护它,大家同心同向同治、同享治理果实。

向规范管理较真,堵住特权漏洞,强化法治思维和手段。基层社会纷繁复杂,干部职级虽“小”却始终站在治理“大舞台”的第一线,其“管”从源头便要细针密缕并有始有终,将法规作为办事的前置条件,切不可打开通融的口子,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打擦边球,不模棱两可,不搞特殊化,不看人下菜,不见利施政,以严格的制度规范行为,用“真理”说话办事,举措铿锵有力,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鲁迅先生在20世纪早期就曾说过:“中国人生着一种病,那名称就是马马虎虎。”如果面对政策解答不求甚解,就会被错误理解,以讹传讹;面对安全监管走马观花,就会被弄虚作假,荼毒百姓;面对艺术活动浮光掠影,就会被低俗入侵,伦理缺失;面对公共规则囫囵吞枣,就会无序混乱,政府失信……看似“插队”的一个小小举动,难免在将来汇集“怨气”奔泻,如洪水般冲垮筑起的治理大堤。老子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领导干部要在数字上“精准”、行动上“精细”,不怕“麻烦”,不“敷衍了事”,依法依规依纪行事,敢于向“历史”追问,向问题“钻牛角尖”,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大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律体系,做事有法可依。我们对待每一项工作只有依法行事、严格执法,只有敢于较真、善于较真,拍板决策才能叫得响、有信服力。既取得工作实效和群众信任,为党的形象增辉;又能够保护自身,赢得干净担当的口碑。

向文化创造较真,矫正不良风气,突显德治教化和传承。过去的文化成为今天的历史,其精华被继承和弘扬;今天的文化创造也必将流传至未来成为新的历史,作为再创造的借鉴。面对历史,要审慎甄别,辩证取舍,“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如果不细细品味,把风趣当成高雅、把谬论当成真谛将贻笑大方、贻误国事;站在当下,更要深入探索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化力量助推德治建设。当代社会各种文化思潮碰撞激荡,只有较得真理才能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御一切歪风邪气。一是搞清楚历史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将古代重视教化的优良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化”今天的人;二是粘连好文化实践与现代科技的对接缝,高速开动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科技引擎,既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融合其中,又把基本的道德要求贯穿其中,有效推进“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新模式,在多种利益诉求相互激荡中寻找平衡点,将信息化发展导致的伦理风险降至最低,让良好社会习俗和正当个人权益得到保障,不断提高德治教化功能的认同和效能。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