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正负效应及其应对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正负效应及其应对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的以反理性主义文化传统为特征的社会思潮,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现代性,坚持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价值观,对当代文化艺术、学术研究和思想意识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是西方后现代文化移植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深刻解构精神、实用主义和世俗倾向相结合的结果,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的加速转型和多元文化结构的形成,又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从而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学术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历史共识缺失

与现代主义深信人类理性的力量和历史进步的必然观点相反,后现代主义坚持相对性和多元性的价值观,反对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进步的过程,不完全相信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认为历史著述与历史事实无关,史料只是无任何客观性可言的文本和档案,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史料的理解也会各不相同;历史不等于过去,而是记忆主体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对过去的表述、解释和怀旧。后现代主义所持的这种历史观,与某些著名西方历史哲学家的观点相似,如柯林伍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其含义就是历史的叙事、评判与信念不能离开历史叙述者思想的主观判断;克罗齐的“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其含义也是指每一个人或每一代人,都会根据他们对自身所处时代的主观体验去重新发现、理解和诠释历史。例如,2020年夏天,美国许多地方发生了移除历史人物雕像的行动,最初拆除的主要是美国内战时期南部联邦的领袖,随后很快发展到包括华盛顿、杰佛逊、西奥多·罗斯福以及航海家哥伦布等著名历史人物身上,因为这些历史人物被指责带有种族歧视或压迫少数族裔的黑历史。该行动本质上就是美国黑人和左派按照他们自己的主观体验对美国历史进行的再诠释,目的是要打破过去以白人为主要视角的美国史叙事。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在中国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它推动了史学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创新,使我们能够走出传统史学研究的狭隘天地,帮助我们从极左历史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矫正了过去存在的对历史评价过于简单化的做法,纠正了明显且严重的历史错误,重新还原了部分历史真相,丰富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繁荣了历史学的研究。但是,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也带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造成了在有关历史问题认识上的混乱。特别是人们对疫情认识两极化的影响下,关于一些历史问题的认识出现了分歧,常常为此而争辩。学术界也一样,一些学者以学术创新和言论自由为名,随意臧否指点人物、评论历史甚至戏说历史,挑战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历史情节和历史观点;以重新评价、重写历史和理性思考的名义,不加具体分析地盲目否定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甚至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变相贬低和非难英雄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和行为,美化和拔高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以价值中立、如实还原、秉笔直书和解放思想为名,以偏概全地无限放大一些历史中的问题,否定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及其伟大成就,认为革命只是破坏而不搞建设,推崇以欧美为师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等等。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影响下的历史虚无主义表现,部分地违背了以史实为依据进行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对历史的诠释更多地采取了观点先行的主观和相对的态度,没有充分尊重历史事实,也没有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给予同情式的理解,其结果就是加剧了有关历史问题认识的对立,不利于形成历史共识,进而影响了社会共识的建立。

道德理想与责任担当意识的减弱

后现代主义认为经过理性启蒙的世界,并没有实现理性的许诺和人类美好生活的理想,反而带来了人的异化、物欲横流、道德信仰缺失和思想意识禁锢等问题,而绝对理性的统治是造成这些现代性危机的罪魁祸首。为此,后现代主义抨击一切价值标准和道德说教,否定人作为价值主体所具有的道德观念、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遵守的社会价值规范,鼓励通过加强人的个性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来实现对现代性的超越。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批判,对差异、多元和个性的强调,有利于人们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促进个性的解放、个体意识的培育和个人的成长。但是,由于后现代主义忽视价值理性的现存意义,夸大工具理性的负面效应,从而容易诱导人们放弃理想信念、价值规范和责任担当,导致玩世不恭和自暴自弃的行为方式的蔓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也带来了一些后现代主义思潮所批判的现代性问题。理性地看,出现这些问题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避免,但是却有可能促使那些追求个性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去接受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例如相对主义、反中心主义、多元主义等后现代主义价值观念,容易为青年学生所认同。

因此,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一些人多多少少出现了理想信念退化和责任担当意识淡薄的问题。在理想信念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化、去中心化和不确定性,传统的主流价值认同开始受到挑战,一些人的理想信念日益淡薄,甚至将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目标视为僵化落后的表现,认为放逐理想、活在当下、虚无人生、绝对自由的生活理念,才是每个人应当追求的真正价值。这种生活理念必然会使利益至上、自我中心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滋生蔓延,促使一些人放任自我,随波逐流,只关注物质享受而轻视精神追求,甚至陷入精神堕落而不能自拔。在责任担当方面,由于受极端个人主义、消解责任等价值观的影响,一些人产生了消极避世心理,丧失了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并常常以个人渺小和能力不足为借口来规避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包括不敢直面学习、生活、就业和处理人际关系等所带来的各种压力,不愿意承担自己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等的义务。例如,一些青年人常常以没有合适的工作为借口宅在家里成为“啃老族”,实际上这些人多是因为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希望找一个付出少报酬高的工作,但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样轻松的工作岗位,所以最后无奈地靠父母来养活自己。现在社会上还有一些人,追求所谓“佛系”的生活,即一种表面上看起来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和内心平和的生活,实际上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事、生活。我们不能否认人们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也要承认不少人是自觉自愿选择这种恬然自安的生活方式,但是也不能排除其中的一部分人是以追求“佛系”生活为借口,来掩饰自己逃避责任担当的行为。

文化艺术创作出现了低俗化、娱乐化倾向等问题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艺术发展问题上主张解构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质疑主流文艺思潮和拒绝经典,坚持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主张打通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关注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艺术,坚持艺术的平民化,等等。这些主张有利于丰富文化艺术形式,引导文化艺术对普通人的生活命运的关注。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最早发生在文化艺术界,在破除僵化艺术观念束缚、注入艺术创造活力、丰富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不能否认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也给我们的文化艺术发展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模糊艺术价值评判的客观标准,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放弃文艺作品对思想深度和历史厚度的追求,等等,其结果就是导致文化艺术创作出现了低俗化或者娱乐化倾向严重的问题。

当代中国尤其需要关注文化艺术发展方面的低俗化问题,这已经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客观而言,文化形态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文化艺术对一切所谓的俗文化也有相当大的包容性,因为俗文化既具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特征,又是整个文化艺术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阳春白雪的雅文化和下里巴人的俗文化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甚至可以相互转化。但是,俗文化不能突破法律规定、道德伦理和审美观念的底线,否则就会变成影响恶劣的低俗文化。在当今中国的文化艺术中,众多以博取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眼球和销量的部分网络小说,以及毫无艺术品味的各种神剧和行为艺术等,都可以说是低俗化的表现,因为除了文本、文字、图像和表演本身之外,没有任何思想启迪或正向激励的意义。例如,作为对传统艺术形式反叛性和破坏性的行为艺术,其传入中国之初发挥了开拓艺术新途径的积极作用。然而如今,一些行为艺术工作者为了追求名利和轰动效应,不惜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和伦理道德底线,以反传统艺术先锋相标榜,热衷于在公共空间用夸张的行为来表现暴力、血腥、自虐和色情等内容,以刺激人们的感官和吸引大众的眼球,其结果是混淆了美与丑、善与恶,与艺术追求真善美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是典型的低俗文化表现。

推崇自然中心论和加强环境保护

众所周知,现代主义思潮把人类视为自然界的主人和世界的中心,自然界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就是充当人的手段和工具,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存发展应服从和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这种狭隘的人类中心论主张,势必膨胀人类唯我独尊的心态,造成对自然界的疯狂掠夺,进而严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与此相反,后现代主义敏锐地看到了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没有适度地高扬人的主体性和过分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统治和被统治、改造和被改造、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无限制开发利用自然,其结果必然导致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造成了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如大气污染、能源枯竭、地球变暖、天灾频发、疫情多发、可耕地锐减等。为此,后现代主义秉持自然中心主义观点,认为人类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非中心,自然界其他物种与人享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人类的生存发展应服务和服从于自然界和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主张扩大伦理关怀对象,爱及众生,怜惜万物。客观而言,后现代主义的自然中心主义主张也有偏颇甚至极端之处,特别是其贬低人的价值和压抑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不利于人类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但是其关爱和呵护自然生态的良苦用心,有利于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平衡意识,对于推动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强环境保护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随着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向纵深推进、工业化的全面加速,近些年来通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循环和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采取各种强有力的环保措施,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有很大的进步,不少地方已恢复了碧水蓝天,但离理想的目标还道阻且长。我们目前的生存还摆脱不了对自然的依赖,为了过上幸福生活还需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但前提是先要保护好自然,然后自然才能反哺人类,两者是一个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据此,我们必须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要与其他物种建立起良好的共存共生关系,这也符合儒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众生平等和道家的道法自然等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否则,我们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各种自然灾害和瘟疫疾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一些学者和医务工作者呼吁快速立法打击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该呼吁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和政府的积极回应。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毫无疑问,该《决定》的实施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疫病流行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后现代主义关爱和呵护自然生态主张在中国的最新回响。

理性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反思思维、怀疑精神和解构精神,倡导的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对压抑人和使人异化的僵硬理性的批判,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和激活人们的理论创新意识,在实践上支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当今中国,后现代主义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异常重要的检讨人类过去和审视人类现在的视角,即可以让我们更清醒地反思现代性的问题,评估现代化建设的得与失,以便更好地推进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诚如加拿大女王大学社会学教授大卫·莱昂(David Lyon)所言:“后现代性概念值得珍惜,是因为它警醒我们注意一系列重大问题。它提升了我们的敏感性,有助于我们把某些争论当作有待解释的问题。它迫使我们的眼光从狭隘的技术和具体的争论中放开,在更广阔的视野之下处理历史变迁问题。”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有助于我们在借鉴西方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降低现代化发展的代价,少走现代化发展的弯路。近些年来我们所倡导的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鉴于西方和自身的现代性问题所提出的与后现代性理念比较一致的发展理念。

当然,由于发展阶段的关系,当代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还处于从前现代性向现代性的过渡阶段,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三种形态呈现为一种共时性的存在,其中现代性发育仍然不足,增加社会理性因素培育、推进现代性构建和加速高科技发展,仍然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而后现代主义尚非中国社会的主流,所影响的地域和领域都比较有限,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还不算严重,但是我们也不可轻视其所带来的历史共识缺失、道德理想和责任担当意识减弱、文化艺术低俗化等负面效应,要通过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正面思想政治教育,弘扬高雅文化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举措,来积极应对后现代主义所造成的负面效应。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

【参考文献】

①[加]大卫·莱昂著、郭为桂译:《后现代性》,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②[匈]阿格尼丝·赫勒著、李瑞华译:《现代性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