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发表于《前线》2025年第6期
作者:尤国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动向与防范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本质上是一种唯心史观,主要围绕否定历史的客观性、规律性这一主题展开,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以各种面目进行多样化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披着迷惑性与欺骗性的外衣,怀揣明确政治目的,企图消解我们的文化自信,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近年来,随着时代变化、技术变革加速推进,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新的传播趋势,需要引起高度警惕,采取切实措施进行有效防范。
把握历史虚无主义发展的新动向
近年来,在主流舆论的强烈抵制和批判下,历史虚无主义一度泛起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但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其以新的表现方式传播错误思潮,扰乱公众的价值观。
首先,在表达方式上更加隐蔽、更具迷惑性。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者不再将其观点和主张直接或明确地表达出来,而是以更加隐蔽的语言和手段进行传播。他们往往披上隐匿的外衣,通过“揭露真相”“重新解读”等手段发布不实信息,解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抽取历史细节进行随意剪裁,形成碎片化信息,以断章取义的方式颠覆受众整体性认知;通过娱乐化手段戏说历史,精心设置“视听麻醉药”,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以达到误导公众的目的。
其次,在目标对象上更加重视青少年群体。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充分利用青少年群体价值观尚未形成又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选取特定视角,以调侃、戏谑的语言风格,通过共情的表达方式进行错误观念传播,以多样化手段阻碍青少年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如,近几年历史虚无主义者助推“丧文化”在90后、00后群体中传播,使得当代青年群体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时,容易衍生出对生活状况进行自我嘲解的颓废态度。
再次,在时机选择上更加注重跟进社会热点事件。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会在重要节点来临之际,借助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事件,关联当前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频繁炒作甚至制造谣言,质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有观点片面强调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弱化中国共产党的作用;渲染二战“日本受害论”;抹杀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大贡献,过度凸显西方国家的主导地位,等等。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现实危害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但其坚持唯心主义的实质并未改变,仍妄图通过散布“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达到侵蚀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弱化民族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目的。
动摇人民的政治认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政治认同是人民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党的领导、国家制度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传统媒体或新媒体平台,采取“揭秘”“反思”等形式,夸大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失误,摧毁人民政治认同的历史根基,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政治认同,从思想层面侵蚀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
误导青少年的思想认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错误思潮的传播,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尤为明显。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编造、改写各种历史细节,使青少年形成模糊、错误的历史认知,使之在情感价值上难以接受或认同当前的规范历史教育,降低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从长远来看,势必影响我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弱化民族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瓦解民族团结奋斗的凝聚力。历史和文化的力量对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借重要事件节点,采取隐蔽式、碎片化方式歪曲丑化党史、国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还不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虚无化”宣传,鼓吹“西方文化中心论”,消解人民群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应对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我们要坚持唯物史观,通过全社会通力合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应对,才能有效予以遏制。
强化问题监管,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土壤。在明辨是非中不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方式。党和政府要不断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制定应对预案,积极主动回应,展开有力批驳。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合作,设立举报查证机制,并适时依法进行处罚。
积极发挥主流媒体平台作用,加强舆论引导。主流媒体必须承担起职责使命,让错误思潮无处藏身。一方面,要主动宣传正确的历史信息,探索相应机制、创新传播形式,增强大众辨别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主流媒体平台及时开展问题批驳,勇于担当“网络谣言扑灭者”的角色。
推动历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提高公众辨别能力。欲强其国,必重其史。要推动历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增强公众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有效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三者融合开展历史教育的格局。史学界要担负起正本清源的职责,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及时发布可信度高的学术成果,不给历史虚无主义留下宣传错误观点的空间和可能。
(本文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应对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Y2025033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