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文化场景 活化胡同文化

构建文化场景 活化胡同文化

[中图分类号] TU984;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9-0079-03

胡同,在反映并见证北京城市变迁的同时,承载和延续着古都的文明与乡愁。如何让老城胡同释放出强大的“留住记忆”“记住乡愁”的能量,活化胡同文化就是一篇亟待书写的大文章。围绕构建空间形态与传统文化弘扬相融、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相伴的胡同空间,营造体现古都特色的文化场景,激活胡同文化价值,前景灿烂,大有作为。

营造文化场景 激发文化认同

文化场景,指的是蕴含特定文化价值观的都市设施组合。提出这一理论的芝加哥大学学者认为,文化场景一般由社区、文化设施、多样化人群、文化实践及蕴含其中的价值观5个要素组成。这一理论强调硬件设施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设施与其他元素组合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审美方式、文化体验等软性要素,可以从文化设施与文化参与体验化、感知与精神化交流两方面,为胡同文化的活化,提供具体思路。

文化场景以文化设施为载体,启迪胡同文化在地创新。以具体文化设施为载体的创新,是构建胡同文化场景的一般方式。其通过情景化设置、时空延伸或内容重置等方式,实现对胡同文化遗产的本土化传承创造与时代化转换,以此生成现代化语境中,人与胡同文化交流与对话,更为切题、自然、融洽的氛围和方式。被激活的老城胡同空间,经过创意营造,可以变成兼具承载人文记忆与美学特征的文化场景。位于西城区以文化馆为载体的白塔寺会客厅,通过邻里文化符号提炼,将民俗展示、文化创意等功能融合嫁接,成为展现老北京文化记忆、讲述社区故事、汇聚胡同邻里精神的社区地标。而位于西城区砖塔胡同的砖读空间,以书店为载体进行创新,成为历史文物活化使用的展览馆和以北京文化为主题的公共阅读空间。这些实践案例印证着文化场景理论启迪胡同文化创新的力量,将新功能注入胡同空间,不仅能使胡同文化自身价值恰当呈现,而且能有效推动胡同文化的传播发散。

文化场景理论强调文化参与,以文化价值观凝聚公众力量。当公众参与某项文化活动,并将自己置于其文化氛围之中的时候,会更加切实地感受到这种文化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魅力。一个文化场景的价值观越突出,其文化气质则愈发明显。事实上,人们投入某一场景的过程,往往会处于文化价值观交流、碰撞的状态,强烈的认同感与共鸣感,会进一步形塑场景的文化特质与魅力,并由此形成更强的文化磁场,源源不断吸引公众前来进行文化参与、文化传播乃至文化创造。位于东城区的史家胡同,就是通过社区文创市集、胡同文化节、非遗文化庙会等文化活动,传达友善、自信、包容、创新的价值观,不仅凝聚了社区力量,提高了社区居民归属感、自豪感、参与感,而且吸引了周边社区居民包括规划师在内的多样化人群进入该文化场景,并以多样化形式推动胡同文化的共建共享。

营造文化场景 传承文化记忆

老城胡同文化是传承北京古都文明不可替代的要素。据北京规划研究机构的相关调研,1949年北京老城胡同数量是3073条,到2005年减少至1320条,38%分布在面积为2063公顷的老城历史文化区,19%分布在面积为183公顷的历史风貌协调区,43%分布在其他区域。加上当时还有在建或拟建项目,估计老城胡同数量还会有所减少。分布在老城历史文化区、历史风貌协调区的胡同,地处首都核心区,其样貌和活力能否与时代交相辉映,关乎首都的文化气质。因此,可以用构建胡同文化场景来回答这个现实考题。

构建文化场景有利于推动老城胡同现实与时代有机对接融合。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是胡同文化的主体,既可以成为胡同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也可以成为胡同文化的受益者、传播者,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胡同文化的活化与增强人民的福祉紧密结合,正是营造文化场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包含了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向往。文化场景的营造,可为人们提供一种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融合的发展愿景。诸如史家胡同博物馆、史家文创社、东四博物馆、艺术场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的出现,营造出生机满满的文化场景,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动了周边基础设施的改造和环境的美化,涌现出胡同文化节、创意市集等家门口的文化体验,形成了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文化力量的生活模式。

构建胡同文化场景有利于建设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的平台。千百年来,胡同与北京的发展休戚与共,是北京历史文化演绎发展的缩影。这里不仅集合了中华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而且凝结了北京特有的文化精神与气韵。在老城胡同中,有260多条胡同的两侧有文物建筑院落、名人故居,同时还发生过著名历史事件。利用好胡同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京味文化,从中形成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是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保护好传承好更为主动之举,更是形成首都引领示范效应的积极选择。

现阶段来看,北京老城胡同保护水平参差不齐,共性问题是胡同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水平还不高、深度挖掘还不够、创意力还不足,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融合度还不够强。文化场景理论可为解决上述问题开阔思路,以文化创意为统领,构建展现多重价值、容纳文化生活、催生创意生产的文化磁场,能够使胡同文化遗产自身及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得到更鲜活的展现与传播。

构建胡同文化场景有利于拓宽全球化时代探索振兴本土文化的思维。全球化对城市传统文化地域性与多样性提出了新挑战,现代化认识上的种种误区,也给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带来持续性冲击,构建全球—本土的文化体系尤显重要。纵观诸多世界名都大邑之所以成为本国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因为它们能将本民族传统文化坚定不移地融入城市发展建设中,形成了强大的价值共识力和精神凝聚力。

老城胡同是古都北京文化的重要血脉,是中国向世界呈现的重要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价值力、影响力的有效载体。胡同文化场景的构建,就是通过创意营造,对胡同文化资源进行再强调、再发掘、再深化、再运用、再振兴的过程,在吸纳现代文明基础上,赋予老城胡同文化更易被现代人接受的语言和符号,融入文化生产,影响文化生活,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形成本土文化的保护层,显示本土文化的持久张力。

营造文化场景 打造文化矩阵

文化场景的打造旨在以一种系统化、动态化的思维,实现胡同文化的创新发展。它推动胡同文化保护方式,由散落式的文化资源保护,转变为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聚集式保护,由此实现从固态保护到活化创新的升级。文化场景中的各个元素相互配合,会使文化场景处于持续运转之中,让老城胡同文化“亮出来”。推动和深化胡同文化场景营造与发展,需要从政策保障、运行动力、核心支撑3个维度考量,即在政策引导、公众参与、价值观培育3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和优化。

强化顶层设计,释放政府引导作用。推动相关政策法规出台,对老城胡同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内容、范围、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开展精细化的胡同文化资源普查,对老城胡同文化资源进行更科学的梳理分类,构建北京老城胡同文化资源数据库与评估监管体系,实现对老城胡同文化资源常态化管理,有针对性地推进老城胡同文化发掘运用的研究,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运营的胡同文化场景构建。推动胡同文化场景示范点建设,发挥示范点引领作用。

激励公众参与,重视创意社群链接。注重共识机制的建设,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场景建设的交流协商,以共识保证文化场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当今时代,公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转变对公众文化参与的认识,是创新胡同文化发展的一个前提。深入挖掘胡同居民的文化潜能,激发好、引导好、运用好带头人的示范作用。重视与多元文化社群的合作,文化创意人才、设计人才、艺术家、网络红人、文化遗产研究者等,都是构成胡同文化创新发展的社会资源,多元化创新理念的碰撞,可为胡同文化场景的构建,带来更富活力的氛围与根基。

打造文化矩阵,突出场景价值观。重视胡同代表性文化内容的筛选与提炼。它可以是附着文化记忆的物质性场所,如带有历史记忆的名人故居,以及富有时代特征的老旧建筑;也可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如传统民俗、节庆,甚至能唤起记忆、乡愁的街头叫卖声等。在此基础上,宜围绕胡同文化核心价值观,借助多元化形式打造胡同文化创造与传播矩阵,如用艺术、设计手段进行视觉化表现,用创意手法打造文化创意产品,通过微博、抖音等媒介渠道,与各种有影响力的平台携手,加强文化宣传、力量凝聚。法源寺片区就是借助北京国际设计周平台,形成了展现胡同历史文化底蕴的水彩展、摄影展、纸上声音书店等系列活动,还邀请当下受年轻人喜爱的泡泡玛特,以全新视角引导公众探索新时代的胡同文化与美好生活。许多网络红人的加入,吸引了大批公众前往进行胡同文化的深度体验。打造文化矩阵,推动胡同文化沉浸式体验,将为活化胡同文化带来更多的机遇与可能。

[参考文献]

[1][加]丹尼尔·西尔[美],特里·克拉克著,祁述裕、吴军等译:《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胡同保护规划研究[R].北京:北京城市规划学会,2005.

(作者简介:魏文坤,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