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路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才能破解难题、突破困境,切实推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大限度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一)高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在全校形成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教学的氛围。
思政课建设不仅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一项具有政治性和政策性的任务。近几年,党中央、教育部以及各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对于人才培养的重大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得如何,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好坏,党委书记和校长负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为此,对于学校领导层来讲,要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
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列入“双一流”建设或者学校的重点发展规划中。这主要是对其他学院、其他学科的一个暗示和提醒,即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在学校占有重要地位,从而使全校上下形成“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共识,使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一样重要,甚至成为比其他专业课更重要的课程,以确保思政课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二是加强对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宏观指挥。现在各高校都在积极倡导课程思政建设,即在各类课程,包括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课程育人的合力和协同效用。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思政课的作用应该被加强,并对其他课程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为此,学校应加强宏观指挥,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和探讨思政课在建设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各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改进思政课的强大合力。
三是加强对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思政课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途径,在全国思政课教育发展一片大好的新形势下,各校都积极进行思政课建设、推进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校领导在百忙之中亲自带队听课、评课,这既是对思政课教学的监督,更是对思政课教学的鼓励,但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
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工干部都要努力认识和掌握它的基本知识和规律。”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引用了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并强调:“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是科学,要推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没有对教学理论的研究,没有对思政教学规律的把握,仅靠听课来督促不容易达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对思政课教学形式的重视不是实质的重视。
思政课教学是由多个学科构成的体系,有其自身规律,因此,要想推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教育教学的规律。如果学校领导层对深层次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支持和关注不够,思政课教学实践实际上很难有大的突破。思政课教学质量如何,不以“本本”论高低,不以权威论高低,不以长官意志论高低,更不以自我感觉论高低。思政课教学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创新理论的过程,这是第一个改革思路。
(二)思政课教学要在内容上下大功夫,并客观、科学地认识和辨析多元文化思潮,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现在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大多围绕着手机媒体、视频、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开展,当然,也有在教学内容上尝试改革的先例,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新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引入手机媒体、慕课或者翻转课堂,主要是“形式”的变化,这种改变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不过,“形式”比之于“内容”,“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形式”是为了让“内容”更具表现力。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并且应该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从另一个方面讲,形式对内容也有反作用,形式适合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阻碍内容发展。基于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我们应该注重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建设,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学形式的作用。
根据研究和教学实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维度:一是形势与政策,包括世界发展形势和我国国内发展形势,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眼光和视野,这是必须重视的内容。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这是需要继承、发扬和坚持的。只有尊崇传统文化,才能以中国的立场坚持研究中国的问题,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三是社会热点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和追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以及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如消费、恋爱、就业等,对这些话题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及思考能力,也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们的心态和心理,便于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五是前沿思想和理论。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成为思政课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需要学生们认真学习和领悟。总之,思政课教学要通过诸如国内外形势、传统文化、特色理论等丰富饱满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在多元文化交汇和碰撞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各种思想的激荡,全面认知多元文化思潮,并对他们内心的疑惑给予科学的解答和正确的引导,提升学生对多元文化及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在此过程中,使他们逐渐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从而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理论上坚定成熟,什么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