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李巧针: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挑战与改革思路(4)

(三)思政课教学要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环节的比重,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证明。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可以适当增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环节的比重,增强学生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有社会服务、主题调研、参观交流、公司实习、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

增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渠道。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身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比较客观地重新认识、评价自我。三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组织和合作能力。由于社会实践大多需要学生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自行组织活动,他们要独立面对和思考及解决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组织和合作能力。四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参加诸如“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才有机会直接观察和了解社会与民情,不仅有利于磨炼其意志,砥砺其品格,而且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思政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以及教材,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马克思曾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因此,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政课教学也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脱离现实的思考。很多情况下,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本质。

(四)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加强研讨法、案例法、调查法等多种教学法在教学中的综合运用,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涉及教师、教材、课堂、学生等多维要素的系统工程。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甫洛夫说:“有了良好的思想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做出许多成就。如果思想方法不好,即使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成。”这说明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则往往事倍功半。传统上,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多为讲授法,即对学生的理论灌输。学生们对思政课往往有一种天然的抵触,他们觉得这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课,因此就把它跟枯燥、难懂、没意思、不实用等挂钩,不愿意上思政课。我们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改变他们头脑中的刻板印象。

由于思政课教学既是一项集价值观培育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特殊理论教学类型,也是一项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思政课的教学性质、目标和内容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必须考虑以下方面:一是具有实践性。从经典理论着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观察、思考、体会,再返回至经典理论中,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比单纯课程理论传授丰富得多,学生们也会有获得感。二是具有典型性。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的,需要围绕特定典型问题对某一真实情景进行客观真实的描述和分析。典型案例不仅能把概念或理论激活,而且还能为其注入新的理论内涵,使其得到理论上的深化、拓展或提升。三是具有针对性。要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困惑、思想疑虑比较集中的问题,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针对社会生活实践中意义重大的现实问题等内容进行选材,让学生在理论体系与现实社会的重叠地带、在疑点重重的地方,通过不断质疑、发问、交流、探讨、论辩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时代精神精华的影响,进而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等内化为自身的文化自觉。思政课教师需要将理论、思想、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们意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用于指导他们的实践,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一个比较漫长、复杂的过程。

上述特点正好与研讨法、案例法、调查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契合。多样而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不会使学生感到思政课学习的枯燥无味,而且还能使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强烈的人生意义和获得感,从而达到积极的教学效果。

(五)思政课教学改革还处在试验探索阶段,需要高校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并逐步确立思政课新的考核评价制度。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有些高校利用“互联网+”的概念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如清华大学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于思政课,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慕课、教师课堂讲授、师生讨论等环节进行学习,而且可以借助微信互动进行现场答题和讨论,还能够随时利用“弹幕”功能,在看视频课、答题和评论的时候发表观点。这样的课程更加鲜活生动,课堂讨论也更有针对性。有些高校创立“课堂沙龙”模式,如武汉大学思政课改革是在课上组织学生就知识点进行实际辩论,形成积极讨论的氛围,还运用小组展示、主题演讲、经典研读交流等多种形式,让课堂“动”起来。西安交通大学则利用视频、情景剧等更具表现力的方式让学生融入思政课堂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教学改革,这些教学改革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我们也要看到,有些高校为了迅速取得看得见的“成绩”,开始为了改革而改革,置改革的效果与质量于不顾。当然,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高校青年学生是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思政课教学需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我们要意识到,教育活动是相当复杂的,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系统活动,这意味着教学改革是系统且艰巨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是要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规律来进行。牢牢把握住这一本质与基础,我们的根基才不会弱,方向才不会偏。

创新是打破藩篱、激发活力,是解放思想、推陈出新。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正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守正的创新,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瞎折腾。“真改革”和“瞎折腾”有什么区别?一要看改革的目的是不是为了人才培养服务;二要看改革是否遵循规律,依据规律办事;三要看改革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四要看改革是否具有推广价值。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最广大的学生受益,假如仅适合存在于试点中,推广起来较改革前要耗费更多的物力、人力、财力,这样的改革是没有价值的。创新是正的保障,没有创新的守正是墨守成规、刻舟求剑,就像一潭死水。我们必须在守正的前提下进行创造革新,在创新中不忘本来、恪守规律。唯有不忘初心,尊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出高校师生的内在活力,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唯有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中遵循规律,依照规律办事,改革才不会僵化古板,了无生气。

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思政课教学改革无论如何都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成为“快餐化”改革。对于思政课改革,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调动各方力量,打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师资、教学管理等的组合拳,实现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最终才能把思政课建设得越来越好。

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伴随而来的社会的功利化,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教学模式变革,自媒体等新兴传媒蓬勃而起对主流社会舆论生存发展空间的挤压,“00后”学生因其特定时代而表现出不同以往的特有的个性、心理、思想特征等,都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得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为此,高校思政课需要抓住时机,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中突破现有困境,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其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干渠道的作用,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