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再次强调,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确保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方针。鉴于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更加突出强调稳增长,既是应势之需,也是应对之要。

高度重视经济增长面对的压力

当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新的下行压力,可从国内、国际两方面看。

从国内来看。一是疫情目前正在国内多点散发带来诸多新的不确定性,比如部分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循环不畅,直接影响一些地区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对区域性经济增长会带来影响。

二是随着春节佳节临近市场保价稳供任务更为紧迫,保持市场物价稳定存在一定压力。受去年来原材料、运输和能源等成本上涨影响,不少消费品在去年四季度都出现了价格上涨。去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涨幅有所扩大,但12月份涨势减缓。食品价格中蔬菜价格叠加冬季气候因素,涨幅还比较快;前期下跌幅度较大的猪肉价格同比降幅虽收窄但出现了恢复性上涨;还有,受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影响,工业消费品中汽柴油价格去年11月份分别上涨了36.7%和40.6%。

三是去年以来季度经济增速仍在下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判断。需求收缩主要表现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由去年初的两位数增长回落到个位数。供给冲击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部分能源和金属供给偏紧影响,涨幅连续扩大。PPI涨幅从去年1月份的上涨0.3%扩大至10月份的13.5%的历史新高,其中,汽车产量出现连续同比下降。从预期转弱的情况看,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自去年4月份以来连续回落,9月份和10月份跌至收缩区间,小型企业制造业PMI连续7个月处于收缩区间;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受疫情影响波动比较大,但从总体上看也呈现回落态势,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回落至收缩区间。

从国际来看。一是全球新冠疫情仍是影响经济复苏的最大变量。在疫情持续蔓延之下,很难期望全球疫情大流行能很快结束,这可能进一步抑制供应链恢复以及投资、消费热情,全球经济复苏充满变数。一些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经济全球化思潮还会加速全球经济格局深度演变。

二是美欧已经重启货币紧缩政策,这不仅会进一步加剧今年世界经济动荡,也压缩了我国宏观政策调整空间。目前美联储加速缩减购债(Taper)已尘埃落定,从2022年1月份开始,将减少每月购买2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100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英国央行为应对通胀风险在去年末已宣布将基准利率从历史最低的0.1%上调至0.25%。随着美联储Taper升级,今年加息预期逐渐升温。从目前形势来看,如果未来美联储采取比较强硬的大幅度加息,这将不可避免会引发全球资产价格波动,尤其是可能通过利率、汇率、跨境资本流动等渠道对新兴经济体产生溢出效应。

对我国来说,虽然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持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加之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增强了汇率市场对外部冲击的吸收能力,但短期内也不可忽视会加大我国股、债、汇市的波动。一方面,中美利差收窄可能带来跨境资本流动风险,这不仅会影响中国债券市场,也会对外贸企业因币值波动造成损失,降低出口增幅;另一方面,也收窄了我国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时间窗口,进而减弱融资利率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力度。

着力稳政策稳企业稳民生稳预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增长是题中要义。

为应对经济下行态势,在2018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方针,突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2020年初我国暴发新冠疫情,为应对罕见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中央又提出“六保”任务,强调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两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了全球领先地位,也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面对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稳增长是应对国际风云变幻,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和稳定社会大局的基础。围绕稳增长,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基础上,着重点在稳政策、稳企业、稳民生、稳预期。

稳政策。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党中央确立了“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随着经济运行变化,我们已经熟练地运用和储备各种政策工具,打出经济组合拳。今年我们进一步细化为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七大政策”,其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基础。这里的“稳”就是强调宏观政策的不偏向、不收缩、不碎片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政策实施更要有前瞻性、整体性,政策发力还要适当靠前。

稳企业。目前我国市场主体已达1.5亿户,企业活跃度保持在70%左右。其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9%,稳定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必须依靠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聚焦“六稳”、“六保”关键环节,必须以更大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要深入推进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和落实减负纾困帮扶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留得广大中小微企业的青山,才能赢得经济行稳致远的未来。

稳民生。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今年高校毕业生首破千万,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同时,要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还要系统谋划好新的生育、养育、教育政策及其配套措施。

稳预期。预期既有生产者、消费者、投资者对经济走势的理性判断,也可能有被错误的市场信号诱导产生非理性认知而出现偏差甚至造成集体行为的合成谬误,这都会影响未来经济走势。尤其经济面对下行压力下,为改变悲观情绪,政府在宏观层面要适时而变,精准施策,不断释放政策红利,有效畅通市场信息,加强舆情引导,坚定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强大市场力量。我们始终强调我国经济韧性强、制度优势大、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是非常必要的。

创新宏观政策激发新动能

应对当前经济面临的新的下行压力,关键是要灵活运用和创新宏观政策工具,全力激发各方面创新活力,充分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创新宏观调控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这两年,我们应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周期,坚持宏观政策独立性、自主性,不搞“大水漫灌”,以稳促进,以进促稳,不断创新宏观政策手段,加强政策工具箱储备,有效推进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取得了有益经验。目前重点是要把握好政策实施的时度效,加强各类政策协调联动,形成系统集成效应,尤其是要积极做好政策出台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估,及时出台有利于稳定经济运行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

强化投资消费动能。要顶住当前经济新的下行压力,重点是要实施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更有针对性地扩大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在有效投资方面,要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和专项规划重点项目实施。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尽快将去年四季度发行的1.2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落到具体项目。加快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使用,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加紧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重点安排在建和能够尽快开工的项目,撬动更多社会投资,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进一步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在扩大消费方面,以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新型消费发展为重点,补齐城乡流通短板,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巩固和扩大基础性消费、升级类消费,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扩大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培育壮大智慧零售、数字文化、智慧旅游等消费新业态。

激发各类要素活力。要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要着力在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群、都市圈或中心城市等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力争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环节上实现重要突破,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基础制度建设探索上取得积极进展,为加快构建畅通的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释放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

增强干事创业动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党的基本路线,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必须有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切实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要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确保执行党中央战略决策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慎重决策、慎重用权,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既要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又要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

作者:胡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中央党校报刊社副社长)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