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善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 X-4; 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1-0012-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我们党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在充分吸取其他国家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在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出求生态之真、致生态之善和臻生态之美的哲学意蕴。

求生态之真:科学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

“真”即客观真理和客观事实。求真就是探求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求生态之真就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和自然的双向互动中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科学的生态思想。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条件下,人只能在狭隘的地点上与自然发生联系。进入现代社会,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人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极大拓展。对此,恩格斯提醒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与自然具有“一体性”。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并指出伤害自然终将殃及人类自身,唯有尊重自然才能获得自然丰厚的馈赠。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突出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交相辉映,让绿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在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过程中,不少地方通过发展旅游扶贫、搞绿色种养,找到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经济相得益彰的脱贫致富路子,正可谓思路一变天地宽。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自然生态边界。由于生态系统循环有自身特殊的运行规律,因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树立底线思维,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经济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范围之内。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由于自然有自我净化和修复的能力,因此,我们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由于我国过去多年形成的产业结构具有高能耗、高碳排放等特征,因此,我们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对传统产业的减排降碳改造,发展低能耗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致生态之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善”一般属于伦理学范畴。“善”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善指人际和谐,广义的善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阐明了人与人的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在人的身上集中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关系。其一,人是“自然存在物”,是把自然作为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其二,人是“人的自然存在物”,是把他人作为自己现实存在的对象。就生命机体的生存而言,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特殊的生命需要。但作为社会存在物,人只有通过社会性劳动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突出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取向。现代化建设始终存在着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在带领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

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永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自然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谁都不能将其作为私有财产,必须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建设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不是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满,而是对生态环境不好有更多不满。”生态环境问题“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从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这就要求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不仅要生产更多优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臻生态之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从本质上讲,“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臻生态之美就是要把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关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思想为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是人的自由劳动的内在要求。所谓“美的规律”,是指人不仅能够“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即从人自身的需要出发来改造自然,而且能够“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即以尊重事物自身天性的方式来改造事物。这样,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就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统一。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是美的规律的空间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为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指明了方向。

处理好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是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外部自然条件,也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科学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坚持整体与局部相协调,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升包括给水设施、排水设施、燃气设施、供热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园林绿化工程、垃圾处理设施等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水平。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寄居之所,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离不开人民的齐心协力。人们在享受城市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自觉承担起共建美好家园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同步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才能让秀丽的自然风光与现代生活交融交织,绘就出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画卷。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在科学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基础上,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实现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贡献” 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黄敏,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