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觉得,刚才班教授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因为我在一线也看过很多孩子,我确实感受到,如果家长带着一种功利心去看待劳动教育,觉得孩子劳动就等于耽误了学习时间,实际上反而让我们的孩子“萎缩”了。我们越是让孩子去努力学习,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管,越容易产生物极必反的效果。就像一辆长期搁置的自行车,到最后就会生锈。其实,我们的孩子需要在劳动中探索世界、锻炼自己,从而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一种价值感。
您刚才讲的故事给我的触动很大。我看到很多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往往自主性意识也很强。我们要想培养孩子的综合实力,要从家长做起。先让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更幸福。
孙老师:是。我们作为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确实比较局限,可能能够想到的一方面是脑力劳动,另一方面是体力劳动。就像刚才班教授提到的,其实劳动教育的内涵非常广泛,不仅仅是让孩子去劳动,还包括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感受到劳动当中带来的幸福感。
这里,我又想提出一个问题了,您能不能帮我们家长梳理一下劳动教育包括哪些方面?或者说哪些内容?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呢?
班建武: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也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际上,劳动教育在目标层面有四个核心内容:第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第二,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第三,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第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在这四个内容当中,可能最核心、最根本的是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培育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被写入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这也提醒我们,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列,有着非常特殊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劳动教育的性质,“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也就是刚才提到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培育问题。
我们要知道,现在孩子们所处的劳动世界的复杂程度,要比过去复杂得多。这个“复杂”,首先包括刚才所提到的一点,就是孩子学那么多干什么?现在不会做饭没有关系,只要点外卖;或者不会扫地也没有关系,可以请家政阿姨来进行,对不对?但是这些事情在过去是不存在的。所以,帮助孩子去认识劳动世界是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家长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可能会遭受到孩子的挑战,比如,让孩子去做家务,或者自己做饭,也许孩子一句话就把你怼回去了,他说:“妈,我把这些事情都干完了,那么我们请的家政阿姨没活干了,她失业了,这怎么办呢?”有没有可能?再比如,让孩子炒个西红柿鸡蛋,他说:“我炒了一天,又苦又累,然后花的钱又多,时间又多,那我干嘛还要自己炒?我点个外卖不就完了嘛”。
要知道在过去,劳动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过去的劳动分工没有像现在这么细致。在小农经济时代,家里的吃、穿、住、行基本上都是自己生产。但是,现在我们家庭里几乎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市场购买的方式来实现。所以,帮助孩子理解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所带来的这种劳动关系变化的背后,我们该持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劳动教育里非常重要的一步。
实际上刚才我们举的例子,如果不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去解读,就很难回应。孩子之所以会认为自己买菜、洗菜、炒菜,吃完再洗碗,又费时又费力,还不怎么好吃,不如去饭店来得实在,是因为孩子是从经济的原则,或者经济学的成本和收入的角度去考虑劳动。但问题是,劳动对于人来讲,只有经济这样一个维度可以考量吗?甚至家长可以让孩子来想象这样一个情境,自己辛辛苦苦一天所炒出来的西红柿炒蛋,和在外卖上所点的西红柿炒蛋,这两份炒鸡蛋放在妈妈面前,我们更愿意吃的是哪一份?
主持人:您说的这个让我想起来一个我自己小时候的体会。小时候,我父母工作特别忙,回来很晚,然后我就做一盘白菜炒鸡蛋加点醋,等他们回家一起吃。虽然现在咱们都不这么吃,但我吃的时候,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味的,就是觉得特别好吃。现在我经常想起来都觉得特别好吃。所以,我觉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不是这也是劳动带来的快乐啊?
班建武:对。劳动除了有经济这个维度的价值以外,还有别的价值。比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温暖。像刚才主持人所说的那个劳动,你为什么觉得好吃?因为它有爱心在里面。爱心值多少钱?你让孩子去算。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自己炒的那个,肯定成本会比较大。但是我们为什么愿意去选择这个东西?是因为它里面除了经济价值之外,还包含了对父母的感恩,对父母的爱,爱是无价的。
主持人:对。您说是不是这样一个体会,当我把这盘白菜炒鸡蛋端到桌上,父母就会觉得,虽然这一天挺辛苦,但因为这样一盘菜,而感到无比欣慰,并给予我夸奖、称赞,然后我就有一种被认可的感觉。其实刚才简单说,劳动创造快乐,这种快乐不仅来自于味道,更多的是家长给予我们的认可。这种认可是这个孩子内心世界最大的快乐,因为感受到了自我价值,是吧?
班建武:对,是的。所以我们说劳动创造幸福。幸福只有钱是创造不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是到了这样一个技术发达的时代,那些手工制作的东西越受到人们的肯定。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一个贺卡或者做的一个礼物,家长会觉得更感动,比孩子在淘宝上买的东西更好。所以劳动对当代人来讲,不仅仅是一件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做的事情。在现在这样一个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甚至过剩的时代,劳动对于个体来讲,还有自我价值实现、创造幸福的内涵在里面。
所以当家长再去跟孩子讲劳动时,不能像过去那样只告诉孩子“不劳动就不得食”,仅有这一个原因是不够的。因为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可能孩子不去劳动,只收房租也可以生活下去。但是家长都知道,人不仅仅依靠物质条件活着,还有更重要的价值感和意义感的诉求在里面。
所以在我看来,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最缺乏的就是这些精神层面的财富。再稍微多说两句,从统计数据来看,现在的孩子,容易受情绪障碍等因素影响从而走向极端。
主持人:就是内心的空虚。
班建武:对,内心空虚的心理特别容易导致青少年走向极端。当一个人心理开始走向极端,就证明他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的实践方式。现在我们给孩子自我实现的路径相对单一,可能主要是学习这一条路。一旦孩子发现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没有办法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时,就特别容易走向极端。
而劳动恰恰是帮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的最重要的一个路径。说一句相对学术的话,但凡一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有那种对象化实践的成就感,他都不会走向极端。所以在我看来,现在的孩子欠缺的是一种能自我实现的对象化的劳动。“德智体美劳”,劳动通过对象化实践,是获取价值感和意义感的最重要的途径和载体。德、智、体、美,如果不通过劳动作为载体去对象化或者物化为某个东西,就会发现没有价值感和意义感。所以,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