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刚才您说的这个,我现在脑子里已经呈现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精神层面的需要,就像您刚才说的价值感和意义感,就变得尤为迫切。现在青少年的成长,学习成绩是他唯一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其实孩子可能会空虚,如果在其他方面也能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通道,就像我们今天提到的劳动,在劳动实践中体会自我价值,孩子也会有一种内心很充实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有这样一期节目,“让青少年在劳动教育中成长”。
刚才我就有一个深深的体会,我们家长朋友们,不应在孩子主动劳动时给予否定,比如“你为什么耽误学习时间,你在瞎干这些干嘛啊?你长大了都有人替你干的事,你在这儿自己往下坡路上走”,可能有家长会这样去评价孩子的劳动,让孩子一下就心灰意冷了。
比如,我的学生曾经写过一个悄悄话。他说,星期天爸爸妈妈很忙,都出去工作了,他就一个人想帮爸爸妈妈做点什么,因为他们最近太辛苦了。你看孩子内心世界多美好啊。他看到阳台上摆了很多啤酒瓶,他就从阳台开始收拾,把那些啤酒瓶全都挪到旁边的一个小桌子上,然后擦了地。擦完以后,他再把啤酒瓶一个一个挪回去。正在这时候,有一个啤酒瓶口有一只蟑螂,他赶快用手赶走,没想到把瓶子碰倒了,这个瓶子又碰倒了其他瓶子,就碎了一地。他这时候挺着急的,这怎么办啊?我得赶紧收拾。他刚要收拾,门儿开了,爸爸进来了。他爸爸一看碎了一地的啤酒瓶就特别生气,一巴掌就给这孩子打屋里去了,说“你又不学习,在家又折腾,去,屋里待着去,赶紧看书去”。然后孩子进屋以后就特别委屈,他就在悄悄话里写,“我以后再也不帮爸爸妈妈干活了”。
我们看这个爸爸没有问青红皂白就否定孩子,原本孩子内心世界一个纯真的想法,但是可能真的由此就关住了他的心门。所以我想当孩子主动劳动时,我们家长要给予充分肯定。另外,一旦孩子没做好时,也不要轻易地否定他。还有就是不代劳,我们有的时候可能会看不上孩子干活,又怕他伤了自己,又觉得他太慢。其实我们大人也是从孩子过来的,我们也有笨手笨脚的时候。
孙老师:是。我听了刚才两位老师说,也想到自己孩子的一些案例。在他小的时候,其实他对于劳动的兴趣还是挺浓厚的。特别是在他没上学之前,他曾经在我没有起来的时候,给我熬粥。其实到现在他也会熬粥,而且还是很传统的不用电饭煲的熬法。我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他是很愿意参与劳动的。
但是我想可能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就像您说的,家长可能就想去阻止,怕他受伤。尤其他的探索欲越来越强,他可能之前会干一些很安全的事,但现在他老想干一些不太安全的事,这是其一。第二,也是希望他能做得更好,可能会干涉多一点。第三,现在上学以后,他的时间安排上,可能真的不是很重视让孩子专门有时间去劳动。
所以刚才听了您讲的这些内容,一方面我们在让孩子劳动过程中,应该让孩子体验到那种成就感和快乐。同时,我自己也反思,我觉得要多给孩子劳动的时间,让他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像您说的,培养他的劳动观念。
我还有一个想法,其实像我们这代家长独生子女还是挺多的。我们作为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在劳动方面可能真的做得不够。从我们父母来说,可能让我们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就会少一些。针对像我们这样的家长,您有些什么样的建议呢?
班建武:我觉得,我们要搞清楚一对概念之间的区别,劳动和劳动教育也许不是一回事。我们在家庭中面对孩子时,更多的是要进行劳动教育,而不仅仅是让孩子劳动。
有时候家长要知道,有劳动未必有教育,说不定孩子一做也烦,也不想做,做完了之后还更讨厌。像刚才郑老师所说的,为什么大人总想着去插手,觉得孩子干得又慢又不好,实际上我们忽略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区别。一个人在劳动当中是劳动力的身份,这时候我们要用劳动的逻辑来要求劳动力,就是要“多快好省”。可是孩子在劳动教育中是什么身份?他是学习者的身份,所以应该遵循的是教育的逻辑。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逻辑。
所以我觉得,作为家长,首先要用教育的视角去看待孩子劳动,而不是用一个面对劳动者的视角去看待孩子劳动。否则的话,您肯定特别容易着急上火。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情。
主持人:我觉得您说得太好了。在您的启发下,我好像第一次彻底去想劳动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原来觉得孩子自己做事,就是去亲身体验劳动了,但是实际上劳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体验的过程。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像您说的,开始做简单的,后来难一点,然后再难一点,就是探索世界的过程。
班建武:对。
主持人:像一个小蚂蚁从洞里出来,它先悄悄地探一下头,然后等它觉得安全了,它就再整个出来,然后它再爬得范围更大一点。其实我觉得,孩子探索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如果我们阻碍了孩子,不让孩子干,孩子就失去了劳动教育对其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我觉得,您一下点醒了我们,谢谢您,特别好。
班建武:所以我觉得,关键是家长要摆正自己的位置。80后独生子女家长可能有些事情自己也不会做,那我们怎么去教呢?像我们刚才讲的,劳动教育的目标有观念、能力、精神和习惯。在我看来,当你说你不会的时候,可能是在能力方面有欠缺。
但是在观念和精神方面,我觉得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现在我们进行劳动教育,涉猎的范畴太窄了,过于技能化和技术化,而没有突出其观念和精神的维度。和孩子分享单位里的工作情况本身就是很好的劳动教育,不是非得让孩子去拖个地才是劳动教育。比如,可能孩子知道妈妈是老师,但他不知道老师这个职业,或者说这个劳动到底意味着什么,里面需要什么样的劳动精神。家长也不用非得跟孩子说这就是劳动精神,孩子从家长的工作故事当中自然就能够获得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的涵养。家长之所以觉得没法教,是因为把劳动教育过于技能化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