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经济运行要稳字当头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一般来讲,我们强调四个稳:一是宏观政策要稳;二是经济运行要稳;三是动力转换要稳;四是改革推进要稳。有人认为,政策的设计是为经济运行稳定做基础的,因此怎么能够稳定经济,就怎样来实施和操作政策,这是不准确的。我们在宏观政策的设计上,强调的是稳健有效,稳字当头,关键在“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也就是说,在统一的政策下,还要根据各方的实际情况,从力度、角度、进度、强度方面进行落实。
要实现稳字当头,经济运行就要保持在合理区间。如果经济运行能保持在合理区间,我们最主要的精力还是要放在调结构、促改革上。稳增长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并不是我们解决当前问题的主要抓手,它只是为当前问题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因此,经济运行能否保持在合理区间是启不启动大规模经济刺激的重要判断。
我国的经济发展与调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解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从两个层面去理解。第一,以系统化眼光,按协调统一的总体思路,运用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使各项资源能够有效匹配、有效协同发力,有效应对经济运行的三重压力和表现出来的各项风险矛盾;第二,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要务。以前,当我国经济发展有所波动时,往往会采取扩大总需求和扩大投资的方式来进行应对。现在看来,以前的应对之策会累积风险,形成一种投资推动增长的理念,显然在这中间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预算约束的问题,也就是量力而行的问题。只要产出比投入更合算,就大量投入,在所谓更合算的结果推动下,大量投入所形成的债务形成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化解起来就出现了过难的情况,从而形成了系统性风险。
现在我们要遵循经济的发展规律,按照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长率的方式来有效制定政策,有效选择和培育发展因子,发展因子发展得更好,我们就可以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来实现发展目标。因为符合经济规律运行的发展,其结果对社会的需求,对人民的生活需要都是有现实帮助的,并且还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效考虑劳动者切身利益,从而使发展能够有效的转变成劳动者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改进。
要做好对全社会杠杆率的稳定管理。2022年,我们要加杠杆,还是去杠杆,还是稳杠杆?从现状来看,加杠杆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和压力,因为当前市场主体端的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并且经济转型尚未全面有效完成,在需求端,在预期端都有转弱的相关迹象。如果大规模增加杠杆就需要更高的信用注入,不能注入更高信用的话,就会导致一系列系统性风险。更高的信用包括政府信用和央行信用,如果更多注入央行信用,结果极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如果更多注入政府信用,那么政府信用压力就会比较大。
2022年,我们想要推动经济平稳有效增长,既要保稳定,也要推进结构改革,确实也不是去杠杆的有利时机。所以,我们要做的只能是稳杠杆。2021年的工作部署是去杠杆,从去杠杆到稳杠杆,显然宽松了,于是许多人认为,2022年我们将大幅增加相关的政府债券发行,特别是增加专项债发行。我认为,从现状来看,2021年依然有大量的专项债资金无法有效使用完,相应的这些专项债资金就要结转到2022年,那么2022年专项债的发行额度无需提高,甚至还可以有较为明显的降低,仍然可以保证2022年有较好的政府投资资源和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而不是以简单增加债务的方式来解决所谓的政府由去杠杆转为稳杠杆的问题。
2022年,去杠杆改为稳杠杆的逻辑点在于化解隐性债务。从政府端来看,化解隐性债务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地方政府也把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如何化解隐性债务上。对于2022年的工作,我们希望地方政府的主要精力是做好对新增债务、新增项目的投入和管理。对于隐性债务,在推进的力度、节奏和进度上,可以将时度效考虑进去。那么,这种调节是不是意味着可以新增隐性债务?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就是不允许增加新的隐性债务。
从居民端来看,2021年是稳杠杆,2022年也是稳杠杆。但此“稳”非彼“稳”。2021年稳杠杆落点是投资不要太快。比如,北京、上海等地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拐点都隐然若现,房地产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在投资端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降低。所以,从居民端来讲,现在需要对杠杆的管理要有新的调整和变化。第一,保障消费杠杆。第二,全力推进创新创业杠杆。第三,坚决遏制房地产投资性需求,对居住性投资需求,对正常的租赁性住房需求,还有其他消费和生产性投资都要进一步鼓励。
企业端仍要以加杠杆作为方向,但是要注意加杠杆的结构、主体和方式。如果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强,或者企业在原有金融融资中受到的抑制更强,其边际效果都很显著。也就是说,企业获得的融资转变成投资带来的收益情况会非常好。当前,我们要重视三方面:一是小微企业的融资;二是创新型企业的融资;三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融资。这些融资我们要支持,要让它们能加上杠杆。
在加杠杆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直接形成债务,还是要鼓励债券市场的注册制改革,扩大相关的直接融资规模。除了直接融资外,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我们要求它坚持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总体要求来进行部署布局。当然,从加杠杆的相关规模来看,也要重视杠杆的可持续性,避免通过杠杆来获得收益的情况,也就是刚性兑付和久期管理的泛滥的情况。我们的落点一定是增加值的创造,而不是杠杆产生溢价,杠杆产生的溢价决不能成为宏观层面的价值取向。此外,还要更好地吸引外资,并且避免在经济发展中采用运动式、冒进式、一刀切的政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