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稳框架”应对“三重压力”

摘要: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风险进行了高度概括,充分肯定我国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提炼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面对压力,2022年的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以“稳”更好地求“进”,以“进”更好地促“稳”,实现中国经济平稳、有序、现代化的发展和提升。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越是关键之年,越要把“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落实到政策层面,以“稳”更好地求“进”,以“进”更好地促“稳”。

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风险进行了高度概括,充分肯定我国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提炼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分析和探讨三重压力,就必须先分析滞胀问题。目前,我们在供给冲击端压力比较明显,另外,在需求收缩端也有一定的矛盾和压力。需求收缩与产出增长放缓有关联,供给冲击与产出增长放缓和成本推进通胀也有关联。在此背景下,市场就担心形成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所以,市场的担心结合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就让很多人认为出现了滞胀。

到底出没出现滞胀我们还要通过具体分析来看,供给冲击是因为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影响,从而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这种快速上升的确构成了成本推进通胀的供给冲击。在发生成本推进性通胀的条件下,一般都会伴随着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向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传导。但从当前的情况看,特别是2021年10月,从同比看,PPI上涨10.3%,但是CPI上涨只有1.5%。这说明,当前PPI向CPI的总体传导进程是比较弱的。为什么?一是我们的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企业很难传导价格;二是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太合理,也就是说产品的同质化程度高;三是需求端活跃程度偏低。

那么,如果中国经济运行想向需求端进行传导,必将面临现实的阻碍和障碍,在此情况下,总体预计是没有条件形成滞胀的,因为需求端很难随着供给端的成本上行而表现出较高的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局面。所以,滞胀的现实压力尚未形成。

但是,当前我们没有滞胀问题,不代表中国的经济运行轻松。因为大量的成本上涨、价格上涨没有办法传导给消费者,大量的成本负担就滞留在我们的生产体系中,特别是由生产性企业来承担。在我们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中,承担上述成本压力的企业有两种:第一类是生产制成品,特别是消费品的企业;第二类是产业链、供应链里的中小微企业。

当下,有很多人建议,推动消费品生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脱困,要去消费者端寻找答案。而我认为,成本快速上涨的部分压力由消费者来分担是良性经济运行结构和经济运行的表现,但不能将全部压力都传导给消费者,而是要让社会、企业、消费者共同承担。

有些时候,我们会把所谓的向消费者传导,进而推动形成滞胀,从而解决企业盈利问题、流动性压力问题、成本负担问题,看成企业脱困的重要方向。其实这个方向是有问题的,随着把问题向消费者端传导,就会使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进而导致消费商品数量减少,消费者就会偏向于必需品的消费,非必需品的商品消费数量则会以更快的速度减少。这种情况下,相对于耐用性消费品,那些享受性、改善性需求的产品消费就会受到很大抑制。所以,滞胀既不是当前面临的现实压力,也不是政策的选择。

我们为什么还要提滞胀?很简单,它为我们理解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角度。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第一是供给冲击,也就是成本上行,企业利润下行。第二是价格无法向消费者端来进行传导。因此,消费福利还可以稳得住,但是会导致我们的市场主体的盈利性与投资预期下滑,这种下滑又会导致居民收入预期下滑。供给冲击带来的成本上升,需求收缩带来的市场竞争加剧,预期转弱导致的市场投资预期转弱、居民收入预期转弱、企业盈利预期转弱,这三者是一个整体,不是说我们现在面临着三个压力,而是形成重叠和融合,构成了三重压力。

通过对滞胀的分析,一方面帮助我们理清了到底是三个压力还是三重压力;另一方面也找到了应对上述压力的脱困之路。脱困之路是什么?第一,我们不能依赖规模性的政策托底来实现有效脱困。也就是说,在面对三重压力的负担时,想通过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是不行的。美国的滞胀脱困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进行结构改革。虽然当前滞胀问题不是我们的现实矛盾和压力,但是现在确实表现出了带有某种意义上的滞胀特征,以此为基础,我们要开展结构改革,并且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结构改革。

第二,在消费者端,我们不好将传导作为政策的突破口,但企业的成本又确实提高了,企业的盈利预期也确实转弱了,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效率。当然,效率的提高是多方面的,其中创新驱动是提高效率的重要载体,相关的产业形态重组也是效率提高的重要载体,不管哪个载体,只要我们能够切实提高效率,就可以有效承担和化解成本压力和成本冲击。这样就可以让产业在不转嫁成本压力的情况下,实现对成本压力的有效承担。

第三,市场端的总体需求在转弱,这与供给冲击是关联在一起的。刚才所说的结构改革和提高效率都是解决路径,但都必须立足于一段时间的积累才可以实现。换句话说,它是中长期政策,而不是立竿见影的短期政策。短期政策可以和中长期政策有效匹配、互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有效引入和借用外力,充分做好当前经济的支撑,利用外部资源对冲我们的需求收缩,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

总结一下,我们接下来的思路和方向就是推进结构改革,着力提高效率,做好外部统筹。第一,不加重国内债,又能形成有效投资;第二,不放松对内需的管理和促进,又能有效利用外需作为补充;第三,不形成转嫁成本的产业脱困方式和方法,立足点是提高效率。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