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产教融合模式比较研究

中外高校产教融合模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高校作为教学和科研的高地,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来源。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使命是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利用并产生一定的经济规模,这需要通过产业来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因此,高校职能的履行必然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及与具体行业部门的交流。我国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中已有体现,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模式,但仍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空间。

我国高校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

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我国高校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历史演绎,但政策层面的布局在近些年才渐渐形成体系。2010年,教育部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协同育人”。2015年以来,一系列促进高校产教融合的重要文件密集出台。产教融合改革从“试水期”逐渐进入“深水区”,已然成为政府、高校和企业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

高校和企业在发展理念上存在差异。在产教融合实践中,首先,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最大的障碍在于根本目标不同,高校的根本职能在于人才培养,而在市场经济中,盈利是企业的重要目标。目标的差异使校企双方在对产教融合的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上产生一定差异。其次,校企双方的责任和收益划分很难清楚界定,难以平衡人才培养和经济效益,双方共同的最大利益可能是短期的,缺乏长久坚持的动力和基础。最后,校企合作需要长期投入,在这一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双方人事、政策、制度的制约,长期来看存在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校企双方对产教融合的热情。

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前沿。高校在科研上是超前的,但跟行业前沿相比,在课程的设置上又是滞后的。课程设置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实践经验的缺失,虽然很多专业课已经有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但仍然无法与行业发展看齐,无法将行业最新的技术、理念、经验带入课堂。产教融合能很好地解决当前课程设置的不足和缺憾,可以打破产业与课堂的鸿沟,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经验运用于课堂中,使课堂跟上行业和时代的发展步伐。

国外高校产教融合模式分析

合作教育模式:产教融合模式的起源。产教融合起源于美国合作教育,该模式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教授发起,并在辛辛那提大学实施。美国合作教育会议把“合作教育”解释为一种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样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此后理工科高校与相关行业的共同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得到深刻的体现。

从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美国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从技术范式到科学范式再到工程范式,更强调工程师的综合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工程教育更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工程领域的优秀革新者。随着合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单纯的工科课程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美国高校往往采取更灵活的培养方式。在开展教学前就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提前了解今后要接受的教育形式。同时,在合作教育的过程中与企业建立联动反馈系统,通过对社会需要和教学阻碍因素进行沟通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

“双元制”模式:工程师培养的摇篮。德国工程教育尤为重视与企业的结合,创造了“双元制”的育人模式,为行业发展培养了大量基础人才。“双元制”模式于1948年正式提出,起初应用于职业院校,德国职业院校中的学生拥有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满足人才供需的双向需求。随着多年的发展,“双元制”已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在应用型和综合型大学中得到了实践。

“双元制”模式的发展不仅是为了培养工程师,更是为了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把提升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课程调整和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社会行动能力。人才培养内容的不同是体现产教融合特色的关键。在德国高校中,课程呈现阶梯式特点,注重实践性,以职业活动为中心,体系完整且严密。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以实践为导向,突出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广泛开展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

“产学官”模式:政府参与下产教融合的代表。日本产教融合模式的特点在于政府的深度参与,其独特的“官产学研”结合模式不仅推动大学创造出了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也成为日本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逐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使日本高校竞争力不断增强,也促使日本高新技术产业走在世界前列。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人才的渴望愈发强烈,同时日本大学发展趋于同质化,无法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开始开放办学理念。开放办学理念打破了日本大学传统的封闭办学模式,注重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在培养目标上,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发现力、创造力和丰富性的“实力型”人才。这一目标的确立,要求高校重视与行业的联系,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国内高校产教融合模式分析

以科研为导向的“产学研”模式。在实践中,“产学研”模式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商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企业需求制定方案,确定教学目标。这种培养模式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在实验室中培养科研人才,可以整合学校和企业的科研及平台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和科研场所,让企业的科研人员也参与到整个教学和科研中。“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科研探索等方面都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在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既是企业所需要的也是学科发展所渴望的,企业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存在错位。“产学研”模式主要面向科研难题攻关,对高校和企业的实力有较高的要求,是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模式。

以服务行业发展为导向的“工学交替”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学生到学校后,第一学期先在企业进行实践性学习,企业负责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允许学生在不同的技术岗位轮流实习。在第二、第四和第五学期,学生接受课堂理论知识。在第三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全顶岗的实践学习。在第六学期,学生可以独立工作,学校和企业要求学生在这学期上岗,进行毕业实践,完成毕业设计。“工学交替”使企业能够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实践环节、考核标准等。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具有“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能更好地将课堂知识与企业所需的实践技能相结合。

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管理的“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是以高校和企业为共同主体,由企业承担学费,学校承担教学任务,以市场发展现实为指导,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订单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校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培养协议,在招生时就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避免了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二是畅通学生就业渠道,学生通过实践进入企业实习,学生毕业后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可以直接适应工作环境;三是企业分担高校培训经费,企业主要负责学生的实习,高校不必建立培训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高校的培训工作压力。

国外高校产教融合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人才培养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已把产教融合放在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位置。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和资源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政府作为这两个要素最有力的调控者,有义务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发展需要,对事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以及特殊行业需要的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另一方面要认识到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打造创新联盟,营造产教融合创新生态。高校和企业共同担负着决定行业国际水平的重大使命。高校有义务承担起协助企业打破技术壁垒促进行业发展的责任,企业也有责任分享自身资源协助高校进行人才培养。高校和企业打造创新联盟是实现共同发展的捷径,双方共同营造创新生态,使产业群与学科群形成良性互动,以市场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学科理论实现重大突破。

树立能力培养理念,增强学生个人能力与行业需求吻合度。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另一方面要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特别是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中。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围绕行业需求制定系统的课程方案和实践体系。其次,要联合企业优化培养内容,在发扬学科专业性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要坚持实践锻炼,在项目制和案例教学的实施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搭建由高校主导的产教融合平台,拓展实践锻炼空间。当前,高校科技产业园和创业园的建设为产教融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教学实践平台。高校要利用好平台优势,积极推进层次丰富、领域广阔的产教融合项目,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培训机会和有效的指导。高校还可以主动与学生分享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建设创业型大学,培养行业的改革者和领导者。

改革考评体系,激发师生参与项目实践的积极性。在考评体系的改革中,如何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和激发创新主动性来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在产教融合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的工作量往往容易被考评体系忽视,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师生对产教融合的热情,不利于产教融合的长期发展。在考评体系的改革中,应将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科研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转化率统计在内,主动维护好师生权益,鼓励师生参加产教融合项目实践,促进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

(作者分别为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研究员)

【注: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深度融合推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JYB01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袁本涛:《百年学府的新生与崛起——筑波大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