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古都展风华

冰雪古都展风华

历史上,北京一直有着深厚的冰雪运动文化传统。数九寒冬,京城百姓三五成群相约冰雪运动,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既锻炼身体,又愉悦身心、放松精神,自发形成了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源远流长的北京冰雪文化

自明代以降,北京的冰雪运动常见诸文人的笔端,既有明人刘若愚的《酌中志》、清人高士奇的《金鳌退食笔记》、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清末民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等笔记著述,又如《百戏竹枝词》《都门竹枝词》《都门杂咏》等诗歌作品。其中,民国时期金受申的《北京通》一文对北京的冰雪运动记述比较详细、生动。

从金氏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参与冰雪运动的人员众多,且遍布京城各地。城里的什刹海、北中南三海,城东的通惠河以及各处的护城河,凡有河湖结冰之处,皆可成为人们开展冰雪运动的场所。运动的项目极为丰富,群体性的如清代皇家冰球、掷球比赛,个体性的如冰床、冰车、冰上舞蹈。特别是冰上舞蹈宛若今天的花样滑冰,“苏秦背剑”“金鸡独立”“凤凰单展翅”等绝技令人惊叹。有的人为了展示高超的冰上技艺,在脚上绑住木板,从朝阳门码头顺通惠河一路溜冰到通州,“买上几个糖火烧,来上一罐酱豆腐,马上回京”,被金受申称之为“二十八英里竞赛”。可见,冰雪运动早已融入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独特的冰雪文化。

北京人热衷于冰雪运动,与清代对这类运动的重视密不可分。据《满文老档》所载,早在清初,努尔哈赤就曾在辽阳城外太子河的冰面上,举办过大型的冰雪运动会,王公大臣及家眷均可参加。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冰雪运动是一种重要的战斗技能,一方面可以演练军事,一方面也可彰显军威。入关后,冰雪运动虽然还没有形成定制,但是皇家偶尔也会举办冰上抢球之戏。到了清代国力最为强盛的乾隆朝,冰雪运动受到了皇帝的高度重视。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乾隆帝将源于关外的冰雪运动定名为“冰嬉”,亲自写下了大约1300字的长文《御制冰嬉赋》。全文描述了冰嬉各项赛事的生动场景,并引经据典地从天文地理、上古传说及历史典故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举办冰嬉的意义。乾隆帝将冰雪运动比于孔子所说的“射义”,认为这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游乐活动,而是通过体育竞技来砥砺人们的道德,让人们在承平之时居安思危。可见,乾隆帝为冰嬉赋予了更丰富的寓意,突出了其教化民众、警醒后人的文化属性。此后,冰嬉被编入《清会典》,以制度的形式出现在清朝的庆典之中。据《清会典》记载:“每岁冬月,阅八旗冰嬉于太液池。”从此,冰嬉成了每年都要举行的、有基本固定时间和地点的国家级活动。

蔚然成风的清代冰嬉

冰嬉的雏形是一种军事演习,在乾隆时期,演变为一场包含了诸多比赛项目的冰雪运动会。这些体育项目既有竞技类、展示类,也有杂糅了竞技与展示双重特点的综合性项目,如“掷球”“抢等”“打滑挞”“转龙射球”等。

“掷球”是一种抢球类的团队竞技。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金海冰上作蹴鞠之戏,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位而立,以革为球,掷于空中,俟其将坠,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或此队之人将得,则彼队之人蹴之令远。欢腾驰逐,以便捷勇敢为能。”可见,这是一种结合了溜冰技术与中国古代足球的游戏,在一定时间内,得到皮球次数多的队伍获胜。

“抢等”是一种类似于今天速度滑冰的竞技比赛。在离皇帝坐处两三里外,竖立一面大旗,皇帝坐处与大旗下各鸣放一炮,大旗下列队士兵,着冰鞋,急驰而来,将皇帝的御床附近设为终点,以滑至终点的先后次序判定名次。乾隆帝在其《御制冰嬉赋》中称其“闪如曳电,疾若奔星”,可见这一竞技项目给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

“打滑挞”是一种高坡滑冰的技巧展示类项目。据《郎潜纪闻》记载:“禁中冬月打滑挞,先汲水浇成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使勇健者着带毛猪皮履,其滑更甚,从顶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倒地不扑者为胜。”从这段文字的描述来看,“打滑挞”这一运动类似于今天的高山滑雪,都是考验参赛者从高处高速下滑时的身体稳定性。

“转龙射球”是一种冰上较射的竞技。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每岁十月,咨取八旗及前锋统领、扩军统领等处,每旗照定数各挑选善走冰者二百名,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等项。至冬至后,驾幸瀛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球等伎。”比赛时,冰场上立旌门,门架上悬“天球”与“地球”,参赛者分两队,着特制服装,有的人还要背插牙旗,他们依次溜冰至旌门,有的人负责射“天球”与“地球”,有的人则负责表演冰上舞蹈与杂技。故宫博物院所藏《冰嬉图》,正是乾隆时期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瀚对这一场景的描绘。在画卷中,参与“转龙射球”的人有序地溜冰至悬有“天球”“地球”的旌门,有的人抽弓搭箭准备射球,有的人则做出各种难度较高的舞蹈动作,如金鸡独立、蜻蜓点水、紫燕穿波、凤凰展翅、哪吒探海、朝天蹬、千斤坠等,更有甚者还在赛道中表演起了单人或多人的冰上杂技。《冰嬉图》中多处呈现了这些场景,如一人举着双旗立在两人肩头,如一人肩背处立有三幼童,其中一幼童呈倒立状,两幼童各举一旗,再如一人在冰面上表演中幡杂技,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清政府的大力倡导,冰嬉使民间的冰雪运动蔚然成风。冰嬉技艺的精益求精与推陈出新,自然也融入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从制度设定来看,冰嬉本来只是皇帝对八旗子弟冰上技能的检阅,但由于其获胜者常常可获得赏赐,优胜者还有更好的升迁机会,因此八旗以外的老百姓对冰嬉之道亦趋之若鹜,史籍中很多善于宫廷冰嬉的高手,都来自民间。据《有清一代的冰鞋史和冰鞋》一文记载,如乾隆时期的喜桂,本是一个来自湘西的苗族青年,听闻若掌握了滑冰技术,就能谋得御前当差的机会,便每岁冬日苦练于冰上,终于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技艺,被冰鞋处官员发现,携之入伍。在演练冰嬉时,他向乾隆帝展示了“燕子三抄水”的绝活,大获皇帝赞赏,称其为“冰上燕儿”。再如咸丰末年的杨而立,本是涿州籍人,独创了名为“撞天钟”的精彩节目,也就是在急速溜冰的同时,以高难度的动作,先后用弹弓打出两枚弹丸,并能使这两枚弹丸相撞。后来,他也以此绝技进入冰鞋处,在表演时颇受皇帝赞誉。

寓意深远的文化符号

北京的冰雪运动风尚极大地促进了冰嬉技艺的发展,高超的冰嬉技艺使皇帝看到了它的文化交流功能,经常在使臣和地方少数民族领袖觐见时向他们展示冰嬉。这也让冰嬉不仅成为庆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乾隆帝特作诗文,在诗句及诗注中叙述了他对冰嬉的看法。参对《清实录》的记载,那次觐见的使者有朝鲜国王使臣李在协、副使鱼锡定,边疆少数民族的使者土尔扈特郡王车凌德勒克等人。乾隆帝特邀请他们共赏冰嬉的目的,正如他的诗句所说“冰嬉仍寓诘戎训,苑觐都怀奉朔衷”,表达了他要通过冰嬉这样一场冰雪运动,将中华文化远播四方的目的。

此次共赏冰嬉的来客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人物,如来自台湾高山族的领袖。原来在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朝廷刚刚在这些高山族人民的共同合作下平定了另立国号的林爽文叛乱。此次相邀,正是要以共赏冰嬉的特恩对有功之臣进行赏慰。

清代的冰嬉作为一项国家制度,逐渐形成了基本固定的时间、地点以及比较稳定的参赛者规模和规定项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

1924年1月,被称为冬季运动周的运动会在法国夏慕尼举办,两年后国际奥委会正式将这一运动会更名为第一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奥会由此诞生。

我国传统的冰雪运动,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留下了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2022年,北京即将举办第24届国际冬奥会。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让我们从悠久历史中汲取力量,大力挖掘、弘扬、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精彩答卷。

(作者简介:杨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