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的历史、文化、精神(2)

摘要:中国参与奥林匹克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促进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华文化以源远流长、充满个性的价值魅力,对世界产生着渐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中国在与世界交融互鉴中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意义深远。在追求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共同理想下,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两者紧紧相拥,一起向未来。

当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顾拜旦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国际体育活动家、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起人。他出生于法国巴黎的贵族家庭。1896年至1925年,他曾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并设计了奥运会会徽、奥运会会旗。由于他对奥林匹克不朽的贡献,他被国际上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从小喜欢贵族运动,如击剑、赛艇、骑马、拳击。1875年至1881年,古代奥运会的遗址不断被发掘出来,这引起顾拜旦极大的兴趣。1892年,他呼吁恢复奥林匹克运动。在这个过程中,顾拜旦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他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意志非常坚强。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正式成立,希腊文学家维凯拉斯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担任国际奥委会秘书长。顾拜旦于1896年到1925年担任国际奥委会第二任主席。顾拜旦从倡导恢复奥林匹克运动,到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顾拜旦除了在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贡献外,还对奥林匹克文化有很大贡献。1912年,顾拜旦于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时,发表了著名诗作《体育颂》。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所表达的对体育的认识,已经超越了体育的范畴。在文中他说,“啊,体育,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啊,体育,你就是正义”“啊,体育,你就是和平”。可以说,《体育颂》以散文诗的形式抒发了顾拜旦对体育的真挚感情。诗歌开篇为我们勾画出体育的轮廓,把体育看成是美丽、正义、勇气、荣誉、健康、进步与和平的化身。全诗高度评价了体育在现代社会的功能和对人类的重大作用,并歌颂了体育在培养人们思想品质方面的功能。最后,用和平来结束他对体育的颂扬。

在现代奥运会的举办时间上,我们知道,是仿照古代奥运会四年一届的形式举办。那么,现代奥运会在举办初期的项目是怎样设置的呢?还有国际奥委会是怎么运作的?下面,我们来作具体介绍。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期间也经历过战争和变迁,包括当前人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但,无论是哪种困难,都不能阻止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脚步,奥林匹克运动还在不断地创新发展。

现今,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化财富,奥林匹克以体育运动为载体,同时把文化交流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构成了现代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景观,还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奥林匹克运动拥有完整的文化体系。奥林匹克是一个大家庭,它的成员比联合国的成员还要多,共有205个国家和地区。奥林匹克运动还包含思想体系、组织体系、活动体系。虽然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初期,它的思想体系、组织体系、活动体系都不完善,但是经过一百多年的不断探索,形成了现在的这种奥林匹克运动体系。

思想体系。奥林匹克运动为什么能够发展一百多年而经久不衰?因为奥林匹克运动拥有非常崇高的理想,这个理想是人类社会普遍追求和认同的价值理想。

组织体系。组织体系由三个同心圆组成。最核心的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的发展方向都是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来把握的。如果只有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那么奥林匹克运动也难以在全球推动。所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另外两个层面。一是如何解决奥林匹克运动在发展过程中的组织问题。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特别智慧,它把所有国际性单项体育联合会都统筹在一起。二是一些没有设项的项目,也储存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蓄水池”里。比如,中国的武术。

第二个同心圆是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它的作用就是对单个项目进行推广、普及、发展,还负责这些项目的竞赛规则制定,赛事组织、举办等事宜。

第三个同圆心是各个国家的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除了负责技术层面的单项体育协会之外,还把各个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纳入了组织体系里。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负责在该国国内推广、宣传、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活动体系。活动体系包括夏奥会和冬奥会。除了夏奥会、冬奥会外,文化艺术活动、大众体育活动、体育科学研究活动也被融入奥林匹克的活动体系里。比如,奥运会的开闭幕式。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特别勇于改革、创新。尤其是当时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萨马兰奇,他非常有魄力地对奥林匹克运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断使奥林匹克运动适应社会的新发展。萨马兰奇之后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前主席罗格,以及现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巴赫,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奥林匹克文化体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精神价值,这是奥林匹克运动能够繁荣发展的根本力量。

奥林匹克主义一语是奥林匹克运动先驱者顾拜旦首先使用的,但是他却从来没有直接为自己创造的这一术语提出明确的定义。我们现在认为,奥林匹克主义就是将身心和精神均衡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此外,将体育运动和文化教育融为一体,也是奥林匹克主义具有的含义。

奥林匹克格言或者口号。大家对奥林匹克格言一定非常熟悉,即“更快、更高、更强”,这是亨利·马丁·迪东提出的。迪东是顾拜旦的好友,1891年他在巴黎创办了一所体育学校,1895年他把上述格言作为该校的校训。顾拜旦对此非常赞赏,也得到当时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称道。以后经顾拜旦提议,并在1913年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批准,将上述格言正式写入《奥林匹克宪章》。1920年在第6次国际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又通过了把“更快、更高、更强”作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会徽构成部分的决定,这一格言便正式成为奥林匹克标志的一部分。“更快、更高、更强”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和不畏艰险、敢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运动广为流传的名言,是奥林匹克的信念。

2021年7月,国际奥委会第138次全会20日投票表决,同意在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加入“更团结”。四个词在一起的呈现形式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更团结”一词超越国别、种族与意识形态分歧,在当前世界更具意义。“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是在世界政治与意识形态割裂、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背景下增加的新格言。面对仍在全球肆虐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团结”已成为全人类走出危机的重要力量。疫情、气候等都是人类需共同面对的问题,单靠“个体”已无法解决挑战,人类文明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就必须学会“更团结”。

作为奥林匹克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对“更团结”一词并不陌生。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所追求的和平、和谐、自强不息、公平竞争有显著的共同点。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如果说前三个词更多的是在讲求个人的公平竞争、自强不息等品质,那么“更团结”则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集体力量及当前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谋而合。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