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的历史、文化、精神(3)

摘要:中国参与奥林匹克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促进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华文化以源远流长、充满个性的价值魅力,对世界产生着渐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中国在与世界交融互鉴中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意义深远。在追求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共同理想下,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两者紧紧相拥,一起向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谦逊、包容精神以及责任感亦在传承奥运精神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从“乒乓外交”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从参与国际赛事再到承办奥运会,体现了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有人试图把世界政治与意识形态割裂的情况下,中国积极筹办冬奥会,力求通过冬奥会增进世界各国民众之间的互相理解、友谊和团结,这将在传承奥运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奥林匹克精神。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奥林匹克主义的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这段话也被称为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文化氛围和一种精神境界,也就是要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促使不同国家、民族跨越政治、宗教、肤色、性别等隔阂,在同一个平台上学会欣赏、认同、理解、尊重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

古代奥运会的举办就是为了让各个城邦间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而今天奥林匹克休战是国际奥委会根据古希腊奥运会神圣休战的传统发起的一项国际和平活动。1993年,第48届联大通过了国际奥委会倡议提交的决议草案,呼吁联合国会员国在奥运会开幕和闭幕前后各一周以及奥运会期间,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要求遵守奥林匹克休战。此后,联大连续14次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休战决议。最近一次在2021年12月2日,第76届联大协商一致通过由中国和国际奥委会起草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173个会员国共提该决议。创下近几届冬奥会休战决议共提国数量新高,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热情和信心。决议呼吁各方通过和平和外交手段解决国际冲突,敦促各国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前7日至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后7日遵守奥林匹克休战;强调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愿景——“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旨在让奥林匹克点亮青年梦想,让冬季运动融入亿万民众,推动社会发展,创建和谐、和平和更美好世界。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肆虐,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考验,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层出不穷的今天,决议特别提出要认识到体育在全球应对疫情冲击能力建设方面的作用,强调北京冬奥会将是展现人类团结、韧性和国际合作宝贵价值的契机。

北京2022冬奥会,我们唱响了“一起向未来”这个主题口号,其实这与2008年北京夏奥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口号都反映了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高度认同。一些人动辄扬言抵制北京冬奥会,把奥运会作为政治工具,这严重偏离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初衷和奥林匹克的精神,值得国际社会警惕。用政治来裹挟奥林匹克精神,是亵渎奥林匹克精神的做法,违背了人类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

不可否认,任何社会活动的发生、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都与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两者更无法分割。因此,政治也必然对体育产生影响。从正面看,奥林匹克与政治相结合,在追求公平与正义、反对霸权、促进各民族间平等、反对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激励人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两大阵营相互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虽然对世界政治格局并无多大影响,但却牺牲了运动员利益,伤害了奥林匹克精神。利用奥林匹克的大舞台宣扬政治诉求,是某些国家和政客的手段。奥运会是汇聚全世界的和平竞争的大会,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盛典,不应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奥林匹克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奥林匹克运动有一系列独特而鲜明的象征性文化标志。比如,奥林匹克标志、奥林匹克会旗、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会徽,还有奥运会的奖牌、吉祥物等。

除了象征性的文化符号之外,奥林匹克独特的文化形式里面还有浓郁的文化艺术表现。比如,场馆、火炬、邮票、绘画、雕塑等都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洋溢着艺术气息。北京2022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又称“冰丝带”,它的外形上由22条晶莹美丽的“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与明亮剔透的超白玻璃相结合,象征着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留下的滑行轨迹,它与雄浑钢结构的“鸟巢”、灵动膜结构的“冰立方”相得益彰,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奥林匹克的仪式性文化包括圣火传递、开幕式、闭幕式、颁奖仪式。历届奥运会都要设计不同的火炬和火炬传递的路线,历届奥运会开幕式都是文化盛宴的高潮。

三、奥林匹克呼唤多元文化的融合

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带来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一开始,奥林匹克运动体现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但随着奥运会在全球的开展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普及,奥运会已成为各国文明与文化集萃、对话与交往的论坛,成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互补共存的平台,尤其是成为东西方文明交融与互动的平台。

讲到东西方文化,中华民族创造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东方文化讲究内敛和谐,追求内外兼修,主张动静结合。西方文化追求的是个体超越,开拓竞争。中华文化孕育的体育文化主要是养生健身文化,讲究身心的修炼。我们的养生健身文化融入了儒、释、道的文化精髓,有人也称其为一种哲学的文化。养生健身文化还强调汲取日月精华与天地灵气,注重感悟,注重精气神。比如,我们的武术运动员要具备精气神,这也是要打分的。西方的体育文化则不同。比如,马拉松一跑就要跑42.195公里。另外,还有100多公里的超马,这都是为了超越人体极限。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我认为东方的体育文化应该与奥林匹克运动有更好地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除了我们的体育项目要加入奥林匹克运动体系外,还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经验也和奥林匹克融合起来。

北京2022冬奥会的办奥理念为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我觉得这四个理念有力践行了奥林匹克精神,为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绿色办奥。绿色办奥主要立足于环境治理、污染防控、资源节约。北京冬奥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绿色可持续发展,这次北京冬奥会的场馆都是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来建设和改造的。国家速滑馆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面积达1.2万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国家速滑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的冬奥速滑场馆。最重要的是这个技术可以让碳排放值趋近于零。

北京2022冬奥会是第一届从申办到筹办,全面落实《奥林匹克2020议程》可持续要求的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可持续计划包括三大重点领域,其中之一就是“环境正影响”。在生态保护方面,延庆赛区场馆建设之初,延庆区政府就组织林业大学的专家,对场馆所在地松山地区开展了本地调查,并对可以保护的植物和动物做了系统摸底调查。工作人员对植物采取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近地保护等措施。延庆冬奥村的建设避让了127棵原生树木,赛区内建成5处就地保护小区。延庆赛区张山营镇建立了300亩的保护基地,把重点保护树种和具有较高观赏利用价值的2.4万棵树木移植进来。

共享办奥。北京2022冬奥会立足共同参与、共同打造、共同享有,特别是通过举办冬奥会契机,我们要让3亿人体会到冰雪运动的快乐。在普及冰雪运动的过程中,我们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比如《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2016-2020年)》《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等。

曾几何时,我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部分区域,“冰雪运动不出山海关”是对昔日我国冰雪运动开展情况的真实写照……

但随着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地域冰雪”正在成为“全国冰雪”“共享冰雪”——无论是南方的广东、西部的重庆、中部的湖北还是东部的上海,都在“缺冰少雪”的自然条件下建设冰雪运动场地、组织冰雪运动指导、开展冰雪赛事活动、营造冰雪运动文化,让冰雪运动成为南方、西部、中部、东部群众参与健身过程中的新亮点、新选择。“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是兑现我国申冬奥提出的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承诺的具体体现,更是进一步挖掘冰雪运动潜能的有益尝试,新兴的冰雪运动不但将成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推动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贯彻落实体教融合,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不可估量的作用。

2022年1月19日,北京冬奥组委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指出,我们在社会建设方面,奥林匹克教育取得丰硕成果。通过大力实施《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将奥林匹克教育纳入教育教学。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