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杨丹辉:“双碳”目标下绿色发展的机制创新与路径选择(4)

四、中国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

面向未来,我们要采取与强制性约束不同的,正向激励为主的政策思路,要尽量避免财政直补的政策手段。从理念层面上来讲,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路径。创新既要包括理念的创新,也要包括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

首先,要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我们要认识到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迈向数字化和绿色化,正在加快实现从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转向绿色生态文明的大跨越。这是人类社会必须迈出的重大一步,这一步势必要改变工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使工业生产不再单纯地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

其次,技术创新是关键。绿色的技术涉及很多学科,不仅包括新兴学科,而且要涉及物理、化学、工程等传统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的绿色化集成。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大,需要政府加强规划,为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更好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另外,制度创新是保障。要保障绿色技术与传统技术获得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导向。

现在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绿色发展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一个关键路径就是要实现绿色化和数字化的深度融合。比如,依托云服务的低碳功能,重构用户和供应链体系;将企业的基础架构和应用程序迁移到云服务中,以提高效能,并减少环境影响;开发云服务强大的生态系统,利用数字工具实现碳排放的量化分解。同时,要让数字产品赋能交通工具,打造智能化的绿色出行,开发数字地图,以更好地监测地球资源的变化,取得综合性的碳中和的数据,并以此作为分析决策的基础。在建筑领域,要设置一些建筑排放的检测器,用数字技术来推动绿色建筑的构建和传统建筑的减排工作。现在使用社交平台的人越来越多了,在社交平台上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推广普及绿色消费理念是一个重要的机制,要将其充分开发好、利用好。

在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中,有九个方面需要格外重视。要加快关键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实现技术的群体性突破。二是要深入推进结构性调整,加大绿色投资力度,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三是要完善绿色制造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四是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的信贷支持。要打造绿色物流和绿色供应链体系。六是要启动政府的绿色采购工程,引导绿色消费行为。七是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企业的零碳管理创新。要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为绿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这个要特别强调一下,高校未来应该加快开展面向碳中和的绿色发展的学科建设的探讨,设置一些相关专业,比如碳的测算和分析、绿色物流、绿色设计等。同时,企业也要加快对在职员工的再培训,树立碳中和的理念,明确绿色发展的目标方向,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要凝聚共识,创造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条件。在大国竞争全面升级的情况下,很多领域的国际交流都面临空间、机会、渠道被挤压和中断的局面,相对而言,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推动绿色发展、实行节能减排等相关领域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虽然有利益的差别,但是达成了基本共识。所以,这个领域也是未来推进和开展国际交流,实现绿色相关合作的重要方向。

最后,我们来做一个总结和展望。新科技革命或新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影响范围波及整个人类社会,推动了科学基石的变化、发展主导力量的变化、组织载体的变化、空间响应机制的变化。

资源基础出现新的变化,智能技术赋予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态循环方式,从而为我们突破资源环境桎梏提供终极解决方案。在新的科技支撑下,人类的寿命有望延长并且突破现在的极限,新的科技、新的产业、新的业态、新的模式,都在赋能个人、家庭、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使我们的生产组织方式产生重大变化。新的一些理念,可能会带来前所未有的超级创造力,引领人类社会进入崭新的时代。

中国经济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体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保持了强大的韧性,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实体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出现了一些分化的迹象,南北方之间的经济差距有所拉大,传统行业转型的压力在不断凸显。

从世界范围来看,“碳中和”是热度很高的词,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词。虽然很多人通过预测或评估,对实现碳中和持质疑态度,但我们只要扭住关键的一点,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能源转型,那么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就指日可待了。研究表明,全球要实现净零排放,能源需求要减少8%左右,近90%的发电要来自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合计要占近70%,其余大部分来自核电。太阳能发电的技术具有很大潜力,未来如果太阳能能够成为全球总能源供应的最大单一能源,那么整个能源系统的清洁化都会迈向更新更大的台阶。另外,如果化石燃料消费在能源供应总量中的占比,由目前的近4/5减少到略超于1/5,那么碳中和目标也可能会实现。   

中国确立碳中和目标,既有内在的动力,也有外部的压力。从外部的压力或者外部的条件来看,我们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引发的体制机制的变化。比如,生产生活数字化和绿色化的融合。从国内来看,要建立一个绿色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建立一座又一座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更加宜居的城市,一个很重要的约束条件是中国的人均资源水平偏低。另外,我们在大规模的快速压缩型的工业化过程中,对环境容量的占用已经快达到临界点,留给我们的环境容量不多了。所以,如果不实现绿色转型,不迈向“双碳”目标,环境容量也不能再支撑我们以往粗放型的发展了。不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消费升级的压力和动力是同时存在的。

中国提出“3060”方案之后,我们自己也反复强调是有难度的,要做出很大努力,但是,国际社会仍然有一些质疑的声音,那么我们要对这些质疑进行合理回应。其实,作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创举,不仅是中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强有力的支撑,更是中国作为大国对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未来,我们要在各行各业大规模地积累节能减排经验,研发出减排技术,不断推出更加绿色低碳的产品,推行绿色消费理念。这些都将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作出中国贡献。我们现在要聚焦于怎样实现“双碳”目标,怎样在不同行业和地区、家庭和个人的实践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发力,共同努力,扎扎实实地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