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西抗日根据地建立初期的军事斗争与政区建设

平西抗日根据地建立初期的军事斗争与政区建设

在今天北京市西部的崇山峻岭之间,在永定河中游的密林峡谷地带,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平西抗日根据地巍然耸立于此。一批批生于兹、长于兹、献身于兹英烈们将平西抗日根据地锤炼为北京市境内最为重要的敌后根据地,并为解放战争时期北平附近的军事斗争打下重要基础。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回顾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过程,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牺牲精神,正是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学习党史、国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下文将以平西抗日根据地诞生的地理环境及早期建立过程分析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意义。

一、何以是平西——全面抗战前夕平西地区兵要地理

展开北京市地形图,不难发现北京市在西、北、东三面都有山区分布,而昌平、门头沟、房山各区所在京西南地区更是遍布山地,灵山、百花山、白草畔、妙峰山矗立于此,京西南地区属于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交界地带,万里长城在境内有广泛分布。在今天的行政区划体系内,平西地区除北京西部各区外,还包含相邻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南部与保定市北部等地。在查阅平西根据地材料时,笔者经常为各种联合县名称所困惑,如昌宛房、房良、房涞涿等。今天的北京市西部与民国时期的平西地区在行政区划方面调整颇大,平西的宛平、良乡两县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要理解平西地区诞生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原因,首先要复原民国时期平西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环境。

平西地区的自然地貌古今差异不大,由各山峰连起的山脉是平西最主要的地貌类型,在山脉之间,则分布着众多小型山间盆地,如怀来盆地、蔚县盆地等。在直线距离上,平西距离民国时的北平城不足百里,通过重重密林便可直抵北京小平原。从军事地理上看,平西地区逼近华北最大的北平、天津二市,同时又是晋察冀根据地北面的有力屏障,是向北平北部与河北东部发展的有力阵地。

平西地区的自然河流主要为永定河与拒马河。永定河蜿蜒于平西北部,拒马河则穿行在平西南部,两河流向均沿地势为西北——东南向。两河在流向平原的过程中,接纳了众多小河,从而形成了平西的水网分布情况。两河流动中形成的河谷地带,是最有利于机械化部队运动的地带,因此往往是行军要地。民国时期平西的重要村落,如斋堂等,多分布在河谷地带,从而成为敌我双方军事战斗的前沿阵地。

相较于变动较小的自然环境,平西的人文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明显体现是行政区划的变动。1928年6月国民政府在将古都北京改为北平时,将明清以来延续至民国的直隶省的一分为三,形成了原中南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的河北省,原西北部以张家口为中心的察哈尔省以及原东北部以承德为中心的热河省。这样,平西地区由原本僻处省内一隅转而成为冀、热、察三省交界地带,军事意义迅速上升。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多次调整,河北省的地理空间才逐步确立,与北京、天津二直辖市的行政界线也日渐明晰。

民国时期平西地区的县级政区分布与今天也有显著差异。原本为京城双附郭县的宛平县管理北平城外的西部地区,其北为昌平县,南则为房山县。在房山县东南部,还设有良乡县。宛平、良乡如今已消失,两县主体地域被门头沟、石景山、房山等区取代。在房山县之西为涞水县,房山县之南为涿县,涞水县之西则为易县与涞源县。在宛平县西北为察哈尔省怀来、涿鹿二县,两县外围则有蔚县、宣化、延庆等县。另外,昌平县东北与热河省接壤。仔细比较不难发现,各县级政区的界线与今天相比多有不同。

除了县级政区的名称与地域不同外,民国时期平西还有一类特殊的行政管理模式——飞地。飞地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比如今天河北省最有名的飞地——北三县便是这种情况。民国时期平西地区飞地分布众多,如宣化县深入涿鹿、怀来二县的狭长飞地,宛平县在房山县金陵附近的飞地等,而最重要的飞地是涿县在三坡地区的飞地。三坡,今为涞水县北部三坡镇等地,在清代民国时期,该地域不属相邻的涞水、宛平、房山管辖,而隶属于涿州(县)管理。由于距离过远,且地处深山之中,涿州(县)难于管理,不得不依靠所谓“三坡老人”进行间接管理。行政管理在山区难以有效实施,是平西地区的重要行政实践。

平西地区主要交通要道沿河谷展开,包括永定河谷和拒马河谷地带。平西地区也有铁路分布,主要是平汉铁路与平绥铁路。平汉铁路今为京广铁路,开通于清末,是太行山前平原地区的交通动脉。平绥铁路今为京包铁路,全线贯通于民国时期,詹天佑主持的京张铁路即是平绥铁路之一段。铁路方便日军行动,因此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地理范围大体以平汉、平绥铁路为限,主体位于平绥铁路之南和平汉铁路之西。在平西内部,也有众多铁路支线,主要向西部山区延伸。

全民族抗战前夕的平西地区山峦叠嶂,河谷交错,难于施行有效行政管理,但正是这表面的“穷山恶水”却支持了北京地区的长期抗战,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京地区抗日活动的中流砥柱。

二、平西抗日根据地建立初期的军事斗争与政区建设

平西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于1938年初,经过曲折发展至1940年后日益巩固,有力支援着平北、冀东、平南的抗日活动,本文主要关注平西抗日根据地建立过程,聚焦于早期的军事斗争及政区建设情况。

卢沟桥事变标志抗日活动由局部向全局转变,在卢沟桥事变次日,在《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中,明确向全国提出了“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的口号。当日,在《中央关于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工作方针问题给北方局的指示》中要求北方局“立即在平绥平津以东地区,开始着手组织抗日义勇军,准备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在平汉线、津浦线亦应准备组织义勇军,注意与各爱国分子合作。”北方局随即贯彻党中央指示,开始关注平津地区抗日活动,很快一支抗日队伍引起北方局注意。

1937年7月,在北平近郊正面抗战如火如荼之际,原东北抗日义勇军成员赵同等人来到昌平县白羊城村附近。7月22日,武装起来的20多人,齐集在白羊城村关帝庙前的空场上,正式宣布:成立抗日军,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北平郊区第一支抗日游击队伍。9月,这支抗日游击队在京西三星庄接受改编,命名为“国民革命军”,赵同为司令员,高鹏为政治部主任,这支抗日队伍接受党的领导,日益正规化。战士每人发红、蓝两色的袖标,红色在上表示战斗,蓝色在下表示祖国河山,意思是用战斗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大好河山。自此,“红蓝箍”在昌平、宛平、西山一带开始抗日活动。

9月8日,国民抗日军在昌平县黑山扈(今属海淀区)袭击日军并击落日军飞机一架。率领国民抗日军击落日军侦察飞机的是宋鸣皋,所使用武器机枪、步枪,这在多处材料中可予印证。国民抗日军的活动引发了日军的激烈反应,10月,日军对国民抗日军进行合围“扫荡”,派出多架次飞机轰炸妙峰山地区。10月,国民抗日军在门头沟斋堂召开第二次全军代表大会,会上对离开部队的不坚定分子作出了开除军籍的决定。为加强部队党的工作,大会上将党的队委改为中心队委。这是抗日部队在斋堂附近第一次重要活动,斋堂是门头沟西部山区的中心地带,交通便捷,此后斋堂还会多次出现在抗日部队活动记录中。

10月,整军后的国民抗日军在宛平青白口、斋堂及昌平老峪沟等地区宣传抗日主张,发动群众。不久,斋堂进步青年在国民抗日军启发下,成立了斋堂地区民族解放先锋队。11月,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山西五台县正式成立,自此成为华北敌后抗日活动的领导力量。不久,经晋察冀军区司令聂荣臻批注,国民抗日军前往察哈尔省蔚县接受改编。12月,国民抗日军又在河北省阜平县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赵同任司令员,高鹏任副司令员,汪之力任政治部主任。至此,国民抗日军全部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负责建设和坚持平西地区抗日活动,相机建立平西抗日根据地。

1938年2月,聂荣臻派遣独立师政委邓华率第三团从涞源出发进入平西,沿路建立各抗日县委、县政府。3月,邓华支队在涞水县马水村建立了房(山)涞(水)联合县;在涿鹿县谢家堡村建立了宣(化)涿(鹿)怀(来)联合县,在宛平县的斋堂村建立了宛平县。联合县建置的出现并非意味着此县管辖了原三个县的地域,其所管辖的多是相邻各县的交界地带。此时的宛平县也并非管辖了原宛平县全境,而只是管辖以斋堂为中心的部分地域。随着军事斗争的曲折发展,联合县在名称、地域及县政府所在地等方面常有变化,需要具体考察。如房涞涿联合县政府,最初在马水村,1938年6月迁至紫石口村。

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在打退向晋察冀边区进攻日军后,邓华支队应向平北、冀东发展,以求开辟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在邓华支队开赴冀东时,晋察冀军区令第五支队在平西驻防,此后又建立了房(山)良(乡)联合县。5月13日夜,第五支队一度攻克昌平县城。5月底,八路军一二〇师下属宋时轮支队来到平西,与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不久向冀东挺进。在第四纵队开赴冀东后,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出现了反复。

1938年7月7日,为纪念全面抗战一周年,第五支队先后袭击了卢沟桥、宛平城、香山等敌伪据点,并攻占石景山发电厂,导致北平城临时停电。在聂荣臻向八路军总部及毛主席的报告中,聂荣臻自豪地宣称“是役敌被我击退,对政治影响极好,枪炮声震动北平城内,电灯全熄,群众抗日情绪为之更有提高。感觉中国抗战不会失败的。”在五支队奇袭各据点后,部队却出现了分化,这主要与五支队司令员赵同相关。

聂荣臻在1938年7月28日发给了八路军和党中央一封电报,名称为《五支队赵同关系复杂,今后行动与我军无关》,电报详述了赵同分裂五支队的原因及经过:

朱、彭、毛、王:

五支队赵同本为国社党首领,关系复杂,曾在东北义勇军时代与杨靖宇、赵尚志等关系极恶化,被其赶出,故对我即有成见。当改编为五支队时,一面投托,一面为该部势力所逼。……伊视我党之发展与他之孤立,极欲在部队中培植一部分势力未成,最近与天津自卫会、西西关系在永定河东大村附近,以组织新游击队名义,约三百余人,便脱离五支队,而另树武装,并申明今后仍互相配合进扰平绥。我亦去电勉之。请朱、彭电武汉,申明今后赵之行动与我军无关。至五支队本身无大问题,拟整理一下,将来与杨成武部合编为妥。

赵同因其身份原因自始便无真心接受党的领导,另立武装分裂了五支队的力量,这种情况在平西发生了不止一次。究其原因,在于平西地方党组织在吸收抗日力量时没有仔细鉴别,且收编后对共产党的抗日宣传与政治教育尚有不足。在平西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后,随着整风运动的开展,这种事件才逐渐消失。五支队剩余力量后与杨成武部合编。

第四纵队在向冀东挺近过程中,先后攻下南口、居庸关、永宁镇、四海镇等敌伪据点,并领导了规模宏大的冀东大起义,然而由于主客观原因,并没有在冀东发展处稳固的根据地。9月,在五支队与杨成武部队合编后,紧急驰援阜平县。由于主力部队撤走,敌伪大举进攻平西根据地的中心斋堂。为保存实力,中共宛平县委和县政府西撤至山西灵丘县。日军在斋堂建立了所谓“维持会”等伪民间组织,平西抗日暂时转入低潮。

10月,第四纵队根据命令向平西折返,平定了霞云岭等地的土匪武装,收复了斋堂、青白口等村镇,复建了宛平县委和县政府,恢复了地方党政工作,重新打开了平西工作局面。但由于宋时轮与邓华在路线等方面有分歧,平西抗日根据地没有得到有效恢复。11月25日,毛泽东、王稼祥、刘少奇提出对冀热察工作的意见,决定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由萧克负责组建。根据军事斗争情势,1939年1月晋察冀分局决定撤销河北省委,成立中共冀热察区委员会,辖平西、平北、冀东三个地区。同月,萧克向中共中央和晋察冀中央分局汇报冀热察挺进军筹建情况,提出平西以斋堂为中心的布置计划,提出团结力量,统一指挥的方向。会后,萧克、程世才等向平西进发。在路途中,萧克曾作诗一首:“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程不可量,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表现了极强的革命乐观情怀和大无畏精神。2月7日,以第四纵队为基础的冀热察挺进军在平西三坡地区正式成立,萧克任司令员。

在挺进军成立前后,日军向以斋堂为中心的平西抗日根据地发动多次“扫荡”,意图消灭根据地。挺进军在统一指挥下,在1939年2月至6月先后三次粉碎敌伪“扫荡”。通过第一次和第三次敌我的军事行动路线可看出挺进军的日渐成熟。

第一次“扫荡”从2月1日至7日,敌人以2000余兵力分五路向斋堂合击,被挺进军诱敌深入一举击破。第三次“扫荡”规模最大,敌人有4000余兵力,分五路进兵,东路由河北进攻大安山,东北从付家台、沿河城进攻斋堂,北路从石门子、矾山堡进攻大龙门。与第一次“扫荡”相比,敌伪不再以全部兵力向斋堂进军,而是兵分两路,一路仍以占领斋堂为目标,另一路则指向平西根据地东、西两部的联结点三坡附近,意图将平西拆分。挺进军在判明敌人计划后,在诱敌深入的同时,采取了类似“围魏救赵”的策略,进攻敌伪兵力空虚的矾山堡、门头沟等据点,并伏击自南口开来的援兵,最终迫使敌伪不得不逃出平西。1939年反“扫荡”的屡次胜利,为其后的军事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1940年日军以6000余兵力并伪军3000余人,以近万的规模分十路再度围攻平西。在敌进攻前,从被击落的侦察机中,我军获得了敌详细的兵力部署地图,使我军完全了解敌伪进攻企图及计划。针对敌十面合围,挺进军以劣势兵力用时十四天,再度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此后平西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成为北平附近抗日活动的中流砥柱。

在与敌伪等势力周旋发展之际,平西根据地出现了统一的斗争策略——三位一体战略。三位一体战略的提出者是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萧克。在1940年初作的《挺进军的三位一体任务》报告中,萧克详细说明了三位一体任务的主要内容:

挺进军在坚持华北抗战总的政治任务下的单独任务是什么?

是巩固平西;是坚持冀东游击战争;是开展平北新的游击根据地。

这三个任务从现在与将来的趋势来说,都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的。所以叫作三位一体的任务。

简而言之,三位一体任务可概括为“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展平北”。平西是发展冀东和平北的基础,但仅仅发展平西是不够的,平西也不会持久巩固。这是因为:

平西的巩固,如果在他的周围特别是东北方面没有广泛的游击战争的发展,没有补给区域的配合,仅仅依靠平西内线的巩固,是不可能的,至少是困难的。中国内战时,关于根据地巩固的经验便可以证明这一点,一个孤单的根据地,没有其他根据地从外线相配合,便要困难得多,军队的回旋也常常受到地区上的限制。我们开展平北,坚持冀东,这对平西的巩固是有极大意义的。……

总之,平西的巩固,需要平北的开展与冀东之坚持,冀东之坚持需要平西的巩固与平北的开展,平北的开展需要平西的巩固与冀东之坚持。这三个基本任务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都是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虽则他们相互依存关系有程度之不同。

平西的地形条件虽然有利于巩固,但“正因为他直接威胁敌人统治中心和交通要道,所以在他的周围,特别是东北面,敌人不断地增兵,不断地向平西进攻。同时平西地瘠民贫,物产不丰,人口有限,这就相对地限制我们的发展。”因此平西的巩固需要平北的开展与冀东的坚持。三位一体战略是在科学客观判明敌我优劣的基础上提出的,平西、冀东、平北三块根据地的日后发展证明了这一战略是完全正确的。在1940年反“扫荡”后,平西根据地管辖的人口约三十余万,其中巩固区二十万,游击区十万。平西根据地管辖的地域包含了当时宛平的大部、房山的大部、良乡的一部、涿州的一部、涞水的大部、宣化、涿鹿、怀来的一部,昌平、延庆的一部。根据地内约有一千一百余个大小乡村,实际能把握的有八百余个村子。平西的政权建设方面,已成立平西专员公署,管辖宛平、涞涿、宣涿怀、房良、昌怀五个联合县政府和一个房涞涿办事处。从民国时期的“三不管”地域成为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仅用了三年的时间。

三、平西抗日根据地早期的历史贡献

1940年是全民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一年,于平西抗日根据地而言也是在艰苦斗争中发展的开启之年。平西抗日根据地建立中的故事还有很多,巩固发展的事迹亦复不少。1940年初,在萧克提出三位一体任务时,曾对平西根据地的战略意义进行总结,提出了五点,如“平西是晋察冀边区——华北抗战的中心堡垒之一——在东北方面强有力的卫星”;“平西是在华北的最前线,是华北军队乡热河、察哈尔、冀东前进时的前进阵地”;“平西是冀东游击战争的直接支援者”等。总结平西抗日根据地早期的历史贡献,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一,平西抗日根据地在建立过程中采取灵活有效的战略与战术,在对敌斗争中日益巩固发展。依据敌伪的屡次“围剿”“扫荡”,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采取正确的军事行动路线,通过麻雀战、破袭战、地雷战等多种作战形式,屡次打破敌人封锁。1938年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后平西的困难局面不应讳言,然而在艰难的环境下再度恢复的平西更值得分析。

二,平西抗日根据地依军事态势适时调整的政区建设有力促进了平西的进一步发展。政区建设是根据地巩固的标志之一,随着根据地的日益扩展,各联合县的名称与地域也在适时调整,如新出现的房良联合县,在宛平县向昌平县扩展后的昌宛县,以及合并成立的昌宛房县等等,都是政区调整的例证。

三,平西抗日根据地早期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的自我革新能力。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北平附近的宣传活动转入地下,平西的宣传活动也较少。当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部队来到平西面临的是全新的自然环境与政治生态。中国共产党人不怕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对敌斗争策略,坚持走群众路线,发动全民族投入抗日战争中,最终赢得了战争胜利,平西抗日根据地也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军事斗争的前沿。缅怀革命先烈在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浴血奋战历程,学习“荆棘夹道星满天”的发展过程,更让我们领悟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正确认识现在;只有正确认识了现在,才能科学把握未来。通过对平西抗日根据地史料的系统挖掘,是对北京抗日战争史中一些认识误区的有利回击,也是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必由之路。

并伏击自南口开来的援兵,最终迫使敌伪不得不逃出平西。1939年反“扫荡”的屡次胜利,为其后的军事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1940年日军以6000余兵力并伪军3000余人,以近万的规模分十路再度围攻平西。在敌进攻前,从被击落的侦察机中,我军获得了敌详细的兵力部署地图,使我军完全了解敌伪进攻企图及计划。针对敌十面合围,挺进军以劣势兵力用时十四天,再度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此后平西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成为北平附近抗日活动的中流砥柱。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