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

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

——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理念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为指导,矢志不渝地站在人民立场上来系统推进全方位的理论创新。始终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但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牢记不忘的初心使命,更是支撑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全部理论创新的核心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其实就是遵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全面领导和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历史。在此其间,中国共产党尽管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时代主题,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创造和积累了涉及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且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理论创新成果,但始终贯穿、支撑并最终将这些理论创新成果聚合、凝聚并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和核心理念却是一以贯之、高度一致,即,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都是按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始终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去系统推进中国全方位的理论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该思想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比,具有更加深厚的价值底蕴和更为丰富的理论内涵,二者既一脉相承又辩证统一。贯通两者之间的宗旨理念就像是一条价值红线,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始终,体现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各个方面。

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和党的根本宗旨的确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得以确立是在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在此次会议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先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做了全面阐述,他突出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会后,中共中央又明确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进了中国共产党新修订的党章“总纲”。自此,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正式以党章规定的形式得以明确,但它的理论渊源其实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的相关论述。

中国共产党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实从它成立之日起就非常旗帜鲜明的把谋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明确要求共产党人无论何时,不论何地都应该始终坚持个人利益服从民族和人民利益,都要为人民群众和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这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其精神实质和价值旨归却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明确的价值概念在中国得以流行其实是始于毛泽东1944年9月8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的好战士张思德同志所作的一篇追悼演讲——《为人民服务》。在该演讲中,毛泽东高度赞扬了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这篇经典文献之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不单单是一篇追悼革命战士的沉痛悼词,更像是一次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宣言。从此以后,“为人民服务”不但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的信仰要求和信念伦理。

1944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全国新闻工作者代表时强调:“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1945年4月召开的中共七大开幕式上,毛泽东在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时再次重申了这一点:“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自此,“为人民服务”这一价值概念被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完整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最终确立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百年来,纵使历史更迭、时代变迁,但是中国共产党却依旧初心不改,始终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但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恪守的根本宗旨,更是贯通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理念。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具体体现和生动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在新时代的实际应用和理论升华,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恪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一如既往地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具体体现和生动表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始终,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二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后者不断发展、创新和升华了前者。具体而言,这种发展、创新和升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对人民许下的庄重承诺,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不变初心。这一点纵使时代变迁,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却始终都是初心不改,使命依旧。但尽管如此,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党的根本宗旨,它本身的基本内涵、表现形式及理论形态等却有可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来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不断推进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不断发展创新的最新理论成果。相较于作为党的根本宗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改革实际更加突出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为中心”这三个字清晰表明并充分彰显了这一点。这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不但要一如既往得强调全体党员都必须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更重要的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尤其是全体新闻工作者、文艺创作者,包括我们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都必须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我们必须“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当然,不仅是文艺工作者,所有从业者乃至整个国家的所有发展行为、我们党的一切执政行为,以及全部的政府施政行为也都必须紧紧围绕人民这个中心,时刻都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理论意义、实践价值、方法论等多个层面创新发展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内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非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除此之外,它本身还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历经革命、建设与改革等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随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内涵和基本外延也与时俱进的得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但回溯党的百年理论发展史,其实党中央对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丰富、发展和阐释、论证主要还是沿着“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这两个层级来展开和推进,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发展方向、依靠力量、评价标准等根本性问题外,还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及其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不同的层次发展要求。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上两个层级的内涵阐释和理论发展方向相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对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建构和系统阐释则更加的多元和立体。“以人民为中心”不但依然内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宗旨、价值等原有意蕴,而且还科学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价值取向、终极目的等基本问题。这不但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明表达。由此可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而且更充分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和理论贡献。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在新时代的最新理论表达,是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思想的最新升华。相比较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主要着重强调党的宗旨意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理念的意蕴更加浓厚。全面把握和深刻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相关论述,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在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当中,突出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单单是指我们的所有工作和执政及施政行为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导向,都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将“以人民为中心”上升到中国共产党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全面创新执政理念的高度来认识和落实。这充分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才是我们党制定所有路线、方针、政策的中心所系,才是党的全部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力量源泉,也才是党领导新时代全方位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基准所在。因此,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但丰富了党的宗旨意识和宗旨理论,而且还同时使其上升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高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因为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这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表达,更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针对党的宗旨意识和宗旨理论的创新和升华。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理念支撑

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新时代的“以人民为中心”不但拓展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论阐释维度,丰富了其理论内涵,创新了其理论表达,更重要的是经过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发展、创新和升华,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时还具有了执政理念的合理意蕴。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虽然二者的阐释维度和理论表述有所不同,但贯通它们之间的理念要求却是始终如一、高度一致,那就是始终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全面贯彻和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这既是百年来支撑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根本信念,更是贯通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核心理念。它不但贯通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发展创新始终,更充分体现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创新成果的各个方面。

首先: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全部理论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都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这是我们党的第一届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有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经典论述,由此论述不难看出,在毛泽东看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所有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这里的全部理论和所有工作自然理应包括党的理论创新工作。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也确实正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核心理念全面推进各方面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最终方才不但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还形成了一系列指导和引领该道路顺利开拓和奋力前行的创新性理论成果。

其次: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是贯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创新始终的价值红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最大成果就是通过接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至今完成了三大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三大理论创新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三大理论成果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尽管其围绕的时代主题和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有所不同,比如: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着力解决中国人民“挨打”的问题,旨在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适合指导中共革命和建设的新的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最终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重点围绕解决人民“挨饿”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使得中国人民富了起来;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作为世界大国逐渐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在国家日益强大起来,人民逐渐富裕起来后,重点解决“挨骂”的问题,其理论实质是如何让中国人民活的更有尊严,生活更加美好的问题。但是,围绕这三大时代主题所进行的全部理论创新的基本立场和目的旨归却是高度重合,那就是始终都要坚持有利于落实和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切都要以全体中国人民为根本目的——为了让人民站起来,为了让人民富起来,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这本质上还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核心理念在党的理论创新中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既是贯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创新始终的核心理念,更是贯通中国共产党至今三大理论创新成果的价值红线。

最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始终渗透并辐射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创新成果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关理论范畴当中。比如,在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理论及其相关理论范畴——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专政等重要思想或理论当中其实也都无不到处闪耀着中国共产党所坚持和奉行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光辉。这在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进行相关思想阐释和理论创造的经典文献当中也足以可见一斑。比如,在毛泽东同志的《中国各阶级分析》、《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能集中体现其理论创新成果的众多讲话稿或论著当中,有关其人民立场或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论述也是俯拾皆是,随处可见。在一定意义上,正是毛泽东思想当中全面渗透并处处闪耀着光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内在的凝聚、辐射和全面整合起了毛泽东思想中众多论述、范畴和理论创新成果并最终使其成为了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二大理论创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三大阶段性成果联系起来并将其融为一体的核心理念同样是中国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位党的主要领导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和宗旨理念的强调也是与时俱进、一脉相承。比如:邓小平就强调:我们必须要把“人民拥不拥护”、“人民答不答应”和“人民高不高兴”作为我们党制定各种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我们全党所有执政行为、行政行为以及全部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们必须要明确“领导就是服务,全体党员干部同志必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理论中的诸多范畴也同样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比如:“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三步走”等理论范畴也都无不是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创造的重要成果。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更是明确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无产阶级从政道德的最高原则和最高境界,是共产党执政的最高价值追求和根本意义所在”,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也是在贯彻和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发展而产生的重要理论成果。胡锦涛总书记则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综上可见,无论是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是通过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抑或是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推进科学发展其实质都是要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其理论创新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样被新时期的三位主要领导人念兹在兹并全方位地体现在其执政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各个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不但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创造性的发展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使之具有了更为立体的理论框架和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这也成为支撑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也就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证中国共产党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论体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同样全方位辐射和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