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精神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精神

毛泽东主席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精神,人不会有出息。一个党也是如此,没有精神,一个党就立不起来。中国共产党一路风雨兼程走来,在成立一百年后的今天,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伟大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史,更是劳动人民追求翻身解放的脱贫与振兴史。党在觉醒时期,就达成了共识: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是党的初心!在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的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并在此道路上,一路奋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动地的人间传奇,同时持续、准确地回答了最基本的三个问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最终成功获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然而,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从农耕文明走来,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就直接跨入了社会主义国家先进制度。因此,依照唯物史观的理论,如何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匹配,实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要不断探索、努力实践的基本问题。从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再到面对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精神凝聚人心,以实践鼓舞斗志,带领全体人民逐步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腾飞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精神鼓舞奋斗,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建设者都能“心里有梦,手上有事,脚下有根”,成为充满活力的时代新人,也让整个中国大地,不论城市与农村都能更好更稳地再出发。

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论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精神。

一、不断完善国情研究和努力实践党的初心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社会当今最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具备严密的逻辑结构,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社会理想。首先,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的“一声炮响”之后,中国进步青年看到了实践成功的典范。从最初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到后来的农民运动,直至毛泽东同志从湖南农民运动当中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未来。接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断总结工农联盟经验,让革命从实践走向胜利,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奋斗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着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国民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不断探索,通过设定“五年计划”,逐步恢复了社会生产生活,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从安徽小岗村联产承包制的改革,到乡镇企业兴起和沿海地区经济特区设立,让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使人民实现了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发布砥砺前行的“脱贫攻坚”总动员令,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一个民族不能落后。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初心,始终坚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形势下,审时度势,积极探索,根据我国的国情现实制定不同的对策战略,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摆在最突出、最显著的位置,始终坚持根据国家的发展、历史的进程、社会的需要去判断我们面对的矛盾,始终根据我国的国情、所处的阶段来客观提出可行的方针。因此,在当前GDP超过百万亿元的中国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之后,乡村产业怎么振兴、粮食安全怎么保障、农村环境怎么建设、城乡之间二元制度怎么融合等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党引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乡镇领导班子,积极提出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使“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进一步引领实现中国农村农业的兴旺发达,使城市和农村的居民都能共同享受到“共同富裕”的胜利。

二、科学把握普遍真理和具体实际结合的精髓

人类一直是社会性的动物,从落后的原始社会,发展演进到阶级社会的出现,使得剥削成为导致贫困差距的首要根源。不管是奴隶社会的人格等级,还是封建社会的剥削压迫,又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瓜分,都因为阶级的存在让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贫困问题。然而,新中国是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出来的国家,人口规模庞大,几千年的贫困问题虽然有着生产力低下的根源所在,但闭关锁国、交通不便、观念落后等基本事实也是无法回避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奋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从思想启蒙到革命斗争,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当开国元勋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充分意味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

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也逐渐突出,贫困问题虽然得到了明显地改善,但仍然有部分落后地区还依然深陷贫困的泥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为了扎实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保障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那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他根据实情分析,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并指出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从此,在中国广大的贫困农村地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行动。特别是在2016年至2020年的“十三五”期间,各地坚持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保障最后一批贫困户脱贫摘帽。最终实现依照我国现行标准下的832个贫困县陆续摘帽,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彻底消除。在实现脱贫之后,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的繁荣发展,马上又成为了共产党人关注的新议题。一系列的举措则都是为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积极推动农村地区发展,并最终保障农村与城市都能实现共同富裕。

但在当前的中国农村,“祠堂”文化的小农经济理念还依然存在。当经济与文化发生冲突时,失败的一定是经济。经济的腾飞必须是人的思想解放与文化引导创新,当文化能够依托现代高新技术传播时,乡村振兴理念与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成为时代的经济行业。因此,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要让党建引领农村大众不断从小农经济的格局中走出来。不仅全体党员在党信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也引导农民爱党修为,凝聚成传统圣贤“内圣外王”的心境,成为乡村振兴的自觉建设者。虽然在广大的农村生活土壤,仍然离不开“祠堂”文化熏陶过程中形成的旧习惯,但毛泽东曾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要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不同区域农村的经济水平、地域文化实际相结合,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实际需要,不断激励农民的奋斗意志,做到重点改造与精准实施地不断推进,就一定能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三、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社会主义国家的扶贫不能是简单的救济,而是要铲除穷根,不仅要“扶贫”更要“扶志”和“扶智”。因此,中国的扶贫路上始终坚持派出第一书记制度,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做到经济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等统筹兼顾,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脱贫攻坚的8年里,累计30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数百万名基层工作者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超过1800名扶贫干部牺牲在奋斗的一线,将生命永远定格在此。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就是有一条被子也要分给老百姓半条的人。而当今的共产党人,在脱贫攻坚道路上依然是无私无畏、“有困难我上”的精神。

建国百年的“十四五”蓝图已现,乡村振兴承前启后,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先后顺序及内外关系必须统筹,否则就有可能出现返贫的风险。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更要提倡实事求是,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展现学史明理的共产党员形象。党的基层组织的责任担当时刻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承担领头雁的作用。首先,要改进乡村治理体系,切实服务村民百姓,让乡村全面振兴回归新发展理念,一切为村民而建,以村民为服务主体。乡村振兴就是让农业生产更丰收,让农村更显现特色,让青山绿水重现,让乡规民约回归,让农民更自主发展,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千秋大业。其次,要充分认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以党建引领加强农村居民的理想信念、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全面教育普及。建议许可农村居民的合理流动,增强吸收新鲜血液,把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意识重新唤醒,提高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增强村民的社会组织意识,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妥善集中经营权,合理调度资源,构建多层次分配方式,实事求是地推动乡村的产业发展。第三,党的思想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乡村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的培养与选拨,第一要务是不忘初心,牢记宗旨,虚心学习,务实工作,具备共产主义的心怀,干实社会主义的事业,要将精准扶贫的成果巩固好,引领农民积极发展集体农业,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转变思维观念,从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就是要为实现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终生。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107-的党中央在全面总结扶贫攻坚成果、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的要求,这是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迈进的坚实一步。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经过百年奋斗史,面对强起来的重任在肩,必须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让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服务于当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最终实现“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才能保证精准扶贫的成果不出现倒退,并推动乡村振兴的“十四五”宏伟蓝图,尽快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因此,面对百年党史,值得系统学习、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党员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就能筑牢我们的精神家园,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不断传承红色基因。要从“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三个基本问题着手。“为什么学”就是要明白中国的农业大国地位,决定了没有农村问题的根本改变,国强民富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就以土地改革、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连续十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都是针对“三农”问题,足以说明农村的发展是国家发展良好的基石。“学什么”就是要认清形势,将脱贫攻坚的精神融入国家全面建设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之中,理解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精神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意义,继承精神,踏实实践,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继续前进。“怎么学”就是要进一步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在现有标准条件下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的伟大基础上,能够让大家发挥“内生动力”的机制,实现有组织的“造血养血”力量,进一步从根本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达成“舜带清风,树木成林”的共同富裕。让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长生苦根被彻底拔出,使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成形筑基,建设脱胎换骨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并最终达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