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平郊抗日根据地创建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平郊抗日根据地创建经验

北平郊区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华北最早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研究和总结平郊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经验对于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一、平郊抗日根据地的初创

1.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工作重心的转移

卢沟桥事变后,北平的形势紧张。1937年9月25日,毛泽东电告北方局刘少奇、杨尚昆、朱瑞,发出指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例如民运,统一战线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令河北党注全力于游击战争,借着红军抗战的声威,发动全华北党(包括山东在内)动员群众,收编散兵散枪,普遍地但是有计划地组成游击队。”“要设想在敌整个占领华北后,我们能坚持广泛有力的游击战争。要告诉全党,今后没有别的工作,唯一的就是游击战争(要发动党内党外)。为此目的,红军应给予一切可能的助力。”中共中央北方局贯彻执行中央的战略方针,1937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党在平津的组织转入长期的秘密工作,应利用一切合法的可能保存与积聚力量,以等待和准备将来反攻时期收复平津。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援助平津附近乡村中的抗日游击战争,城市工作服从乡村工作,干部人员除必须留在平津者外,应退到乡村组织游击队。”中共中央北平市委按照党中央、北方局的统一部署和北平已处于沦陷区的实际情况,迅速调整了斗争方式,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了郊区。1937年冬,北平市委领导成员陆续撤走,城市党的工作处于完全秘密状态,中共北平市委改为中共北平城市工作委员会(城委),取消区委,由城委委员直接领导基层支部或党员。城委的组织形式一直延续到1941年底。城委由河北省委领导,1938年9月中共平津唐点线工作委员会成立后,改由点线工作委员会领导。在郊区,随着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先后建立了一批党的县级组织,分别隶属各根据地党委。撤离北平的共产党员、民先队队员和进步青年主要分两部分。大部分撤往太原,由北方局重新分配工作,一部分转移到北平郊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保卫家乡,抗日救国。

2.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

北平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郊区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成为对敌斗争的重要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部署,八路军在平郊首先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首先选在平西主要是因为平西的群众基础较好,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平西斋堂川开展革命活动,20世纪30年代初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1933年春成立了中共宛平县委。地下党组织曾设立地下兵工厂,制造武器。卢沟桥事变后,原宛平县委书记魏国元受党组织委派返回家乡平西青白口一带开展工作。为建立强有力的武装队伍,中共北平市委又增派农委书记刘杰、李汉光等人,八路军总部派吴伟、赖富国等12名老红军至青白口,帮助建立抗日武装。北平郊区分布着各种名目的地方武装,经平西党组织团结争取,宛平县抗日游击第一大队、第九大队、长海大队以及煤窝村、斋堂的民团武装纷纷服从党的领导,改编为八路军的正规部队。经过几个方面力量的汇合,成立了以魏国元为首的半政权性质的宛平县抗日自卫会和以吴伟为首的平西游击支队。北方局刘少奇、彭真又派苏梅等来到青白口指导工作。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党员和群众骨干编成若干工作组分赴附近各个村庄发动群众,建立武装。此外,1937年初由东北抗日义勇军成员组成的国民抗日军(又称红蓝箍)在发展过程中经共产党员、民先队队员和进步青年的加入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队伍。1937年12月25日,经八路军总部批准,国民抗日军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5支队。第5支队后又改编为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第3团,成为当地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之一。1938年2月中旬,晋察冀军区派邓华率所属第3团挺进平西。到达后,改编为邓华支队,在平西连克敌人据点,摧毁日伪政权,镇压土匪,收编地方武装,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创建根据地扫清了障碍。

1938年3月底,在东斋堂村成立了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宛平县政府,魏国元担任第一任县长。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在平西成立了房(山)涞(水)涿(县)、宣(化)涿(鹿)怀(来)、房(山)良(乡)等民主联合县政府。大部分区、村建立了农、青、妇抗日救国组织和自卫抗日武装。

3.冀东大暴动及平西抗日根据地的重建

1938年5月,八路军第120师宋时轮支队也开到斋堂川与邓华支队汇合。两个支队共有5000余人组成八路军挺进军(后改成第4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1938年5月,八路军第4纵队趁日本侵略军准备进攻武汉,敌后兵力空虚的大好时机,出平西,经平北,向冀东挺进。第4纵队出平西兵分两路,一路为第12支队,由司令员邓时轮、政治部主任伍晋南率领,经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向冀东开进。第12支队所辖第36大队、骑兵大队及独立营在途中由伍晋南率领留在平北开辟抗日根据地。第34大队随宋时轮到达平谷。另一路为第11支队,由政委邓华、参谋长李钟奇率领,经康庄、延庆连破永宁、四海等日伪军据点进入怀柔。第4纵队出现在冀东,给冀东各地准备起义的人民群众巨大鼓舞。7月上旬,冀东大暴动迅猛掀起。起义民众多达20万人,抗日武装10万人,包括工人、农民、警察、民团及绿林人物,也包括各抗日派别的上层人物。参加起义的队伍大部分使用冀东抗日联军的名称。在第4纵队的配合下,各起义队伍攻克了昌平、兴隆、蓟县、平谷、玉田、迁安、卢龙、乐亭8座县城和全部村镇,冀东农村的日伪政权基本被摧毁。冀东大暴动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在全国各地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起义在不久后即遭到敌人疯狂的反攻,第四纵队西撤,部队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遭到了很大损失。

1938年9月日军围攻晋察冀边区,平西各县地方干部西撤,根据地受挫。1938年10月,挺进纵队重新收复重要村镇,几个月后,经过活动,平西抗日根据地逐渐恢复并得到发展。平西抗日根据地形成了东起长辛店、西至紫荆关、南起高碑店,北到蔚县、宣化、怀来、涿鹿的广大地区,与晋察冀一分区紧密相连。具体包括昌平、宛平(今北京市丰台、石景山、门头沟三个区的一部分)、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及其附近)、琢县(今泳州市)、涞水、怀来、涿鹿、宣化、蔚县等县全部或一部的区域。平西抗日根据地所在地区地势险峻,沟壑纵横,海拔2000米以上的小五台山、灵山矗立其间,永定河、拒马河及其支流穿山而过。同时,根据地处在平绥线(今京包线)和平汉线(今京广线京汉段)之间的交通要道,又处在伪河北省津海道西北部(后为燕京道西部)和伪蒙疆察南政厅(后为宣化省)南部辖境,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1931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决定,中共河北省委撤销,成立中共冀热察区委员会(简称“冀热察区党委”),马辉之任书记。冀热察区党委受晋察冀分局领导,负责领导平西、平北、冀东地区的工作。区党委组成后,立即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工作方针,会议分析了冀热察区的军事政治环境,认为平郊地区有许多有利条件,可以坚持游击战争,创造游击根据地。但是也存在许多困难,要做好长期艰苦斗争的准备。因此,决定成立第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派萧克同志前往工作,并成立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军队及地方党政工作。

2月7日,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以下简称“挺进军”)在平西正式组成,萧克任司令员兼政委,在晋察冀军区领导下,统一指挥平西、平北、冀东地区的抗日武装部队。同时由萧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邓华组成冀热察军政委员会,萧克任书记。

二、平郊抗日根据地的确立

1.“三位一体”战略的提出

冀热察军政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平郊抗日工作进入了新阶段。萧克在《挺进军“三位一体”的任务》的报告中,专门对“三位一体”战略作了全面详细的论述,论述中分析了平西、冀东、平北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三块根据地现在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是对平郊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战略性构想。

肖克在报告中首先说明了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意义。“平西位于北平的西面平绥路之南、平汉路之西北,在华北敌人统治中心——北平、天津、张家口的肘腋之下,直接威胁敌人占领的交通要道和大城市。”“平西是晋察冀边区——华北抗战的中心堡垒之一——在东北方面强有力的卫星。因为它位置的重要,所以经常牵制敌人许多兵力。敌人进攻晋察冀军区腹地和冀中时,都可以直接配合。这就是说,平西的存在,加强了边区的巩固。”“平西是在华北的最前线,是华北军队向热河、察哈尔、冀东进军的前进阵地——现在向那方面发展游击战争,将来到反攻阶段时,庞大的军队出东北方面作战——这是有阵地的前进。”“平西经过了一年多的工作,创造了有力的正规军,培养了广泛的地方武装,政权工作和民众运动,都打下了基础。它已经具备了根据地的条件,成为坚持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之一。”“平西是冀东游击战争的直接支援者。平西的巩固,是直接配合冀东的斗争的,平西与冀东在地域上容易联系,可以得到干部的调整,得到精神上的鼓舞,得到军事上、政治上的直接援助。”

报告又分析了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作用。“冀东是华北敌人的心腹区域,是敌人的远后方,是关内与关外的咽喉,是伪满的主要屏障,有大规模的产业区域,有丰富的宝藏,大量的人力物力。敌人控制那里,利用那里的财富和人力物力来进攻我们,来准备国际间无人道的战争。一年以来,我八路军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联军,坚持了那里的游击战争,创造了好多块的游击根据地(虽然还不是巩固的游击根据地),在破坏敌人利用我人力物力和开发资源方面,在吸引敌人和分散敌人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同时对于平西与边区的巩固有不小的作用。此外它还能与东北义勇军互相呼应,振奋了敌人深远后方和热、辽等省久陷于敌人铁蹄下的人心,使他们不忘怀于祖国,知道祖国的军民正在以英勇的姿态和敌寇进行坚决的战斗。”

平北的地位也在报告中作了说明。“平北位于平绥与通古铁路之间,它与西南方面的平西根据地夹着平绥铁道,与东南面的冀东游击根据地夹着通古铁道,其东北的热河,是伪满统治地区。平北开辟起来,便成了平西向冀东、热河开拓的前进阵地,成了平西与冀东的交通支点,也就是将来冀东与平西连成一片的接合部,是开展冀热察边区游击战争所必须开辟的地区。”

此外,报告重点分析了三块根据地的相互关系。“开辟平北,坚持冀东,这对平西的巩固是有极大意义的。同样,开辟平北游击根据地,亦须平西的巩固和冀东的坚持。因为平西巩固了,便给那地区的开辟以许多便利条件;冀东坚持了,便分散了敌人的兵力,可以配合平北的发展。”

根据“三位一体”战略任务,挺进军进行了调整改编。第11支队和房、涞、涿游击支队改编为第6、7两个团;第12支队及平西游击队一部分编为第9团;白乙化领导的抗日先锋队和冀东抗日联军及平西游击队一部分编为第10团;冀东来平西的800多人编为第12团;仍留守冀东的包森支队编为第13团。整编后第六团派往雁北,第10团派往平北,第12、13团派往冀东,第7、9团两个主力团留在平西。

2.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创立

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采用了逐次增兵稳步推进的策略。1938年6月,八路军第4纵队挺进冀东,途经平北时留下伍晋南率第36大队在昌平、延庆、密云、怀柔、滦平一带开展活动,一度成立了昌(平)滦(平)密(云)联合县政府,建立了一些抗日组织。但因力量较弱只坚持了3个月即随第4纵队撤回平西。1939年春,挺进军第34大队进入十三陵地区,坚持了一个月后也撤回了平西。1939年底,中共平北工作委员会(简称平北工委)在平西成立,由王伍任主任(1940年由苏梅接任)。1940年1月,平北工委开赴平北地区,同时挺进军第9团第8连及沙塘沟的游击队30余人组成了平北游击大队,由钟辉琨任大队长,刘汉才任政委,掩护平北工委挺进平北。同时成立了昌(平)延(庆)联合县委和县政府。一个月后,平北工委和游击大队在昌平县的后七村(明十三陵北)一带基本站住了脚跟。以后七村为据点,又向怀柔、延庆、赤城、龙冠之间的广大地区发展,这些地区很快建立了游击队,多者一百多人,少者几十人。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采取“逐次增兵”的办法,稳扎稳打的开拓平北根据地。4月底,挺进军第10团第3营和团部部分工作人员经昌平北部插入密云县北部地区,开展游击活动。四五月间苏梅、段苏权统一指挥北平的部队。5月20日,第10团团长白乙化率该团主力挺进平北与先期到达的第3营会合,会合后又继续开辟了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6月,冀热察区党委马力等来密云,正式建立了中共丰滦密联合县工作委员会和联合县政府,马力任工委书记,王森任县长。同月,晋察冀军区单独组成了平北军分区,程世才任司令员,段苏权任政治委员。1940年底至1941年初,平北根据地处于稳定发展时期,丰滦密联合县的区域不断扩大。挺进军第10团由原来的1300人发展到1700多人,所辖地域由4个区发展到15个区。在丰滦密联合县中心区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栾昌怀办事处和县分委。樊凌玺任分委书记,张庚生、倪蔚延任办事处主任,以后又发展为地跨长城内外的栾昌怀联合县。到1941年夏,平北抗日根据地所辖区域已经延伸到冀热察三省边界的广大区域,最终形成了包括北平以北,平(北平)承(承德)铁路以西、平(北平)张(张家口)铁路以北、长城内外的广大区域。平北抗日根据地是在日军独立第2和第15两个旅团和伪满、伪蒙军队严密驻守地区发展起来的,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战斗智慧。

3.冀东游击根据地的发展

第4纵队和冀东起义部队西撤后,在冀东仍留有3支游击队,活动在密(云)平(谷)蓟(县)、兴(隆)遵(化)、遵(化)迁(安)3个地区,还有参加冀东暴动后在向平西转移途中因受阻又返回冀东的李运昌、李楚离领导的两支抗日联军。挺进军指挥机关和冀热察区党委成立后,首先将冀东的干部分批送往晋察冀中央分局、区党委、抗日军政大学分校轮训,然后再派回冀东开展工作,将撤到平西的冀东起义部队进行整训后又派回冀东。1939年7月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根据晋察冀中央分局和军区的指示,成立了冀东军分区和冀热察区党委冀东分委,由李运昌和李楚离分任军分区司令员和分委书记。军分区和分委分别受挺进军和区党委领导。之后,又成立了冀东抗日政权办事处,负责领导冀东抗日民主政权工作。冀东的游击武装整编为挺进军第13支队,李运昌任司令员,李楚离任政治委员,包森任副司令员。1939年9月,冀东游击武装扩编为3个团,即第28、29、30团,游击部队恢复到4000余人。1939年10月,冀东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权——丰(润)滦(县)迁(安)联合县政府成立。冀东游击根据地的壮大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恐慌,日伪对冀东频繁扫荡和清缴,冀东抗日军民采用化整为零的斗争策略,冀东军民艰苦奋战,奋勇杀敌。战斗中,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壮烈牺牲。至1941年春,冀东基本上实现了建立大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任务。1941年冬,八路军越过长城,建立了承(德)滦(平)兴(隆)办事处。1942年,平密兴联合县改称平(谷)三(河)密(云)联合县。1943年,冀东地委确定当年的基本任务是恢复1942年被敌人“蚕食”变质的根据地基本区并巩固山区,开辟新区。由于冀东抗日游击战争的迅速恢复和发展,1943年7月,冀东地委、专署分别扩建为中共冀热边特委、冀热边行署。特委下设5个地委,行署下设5个专署。位于北平以东的冀东西北部成立冀热边第1地委、第1专署。1944年,冀东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发展。2月,设立承(德)兴(隆)办事处。7月,设立了三(河)通(县)顺(义)联合县。8月,建立了蓟县办事处。10月,三(河)通(县)香(河)办事处(7月建)改建为联合县。1945年1月,冀热边特委改称冀热辽区党委,冀热边行署改称冀热辽区行署,冀东军分区也扩建为冀热辽军区。原冀热边第1地委改称冀热辽第1地委,书记李子光,原冀热边第1专署改称冀热辽第14专署,代专员李光汉,新建冀热辽第14军分区,司令员舒行。这时,第14专署辖平三蓟、承兴密、三通香、三通顺和丰滦密5个联合县和蓟县办事处。2月,蓟县办事处改称“包森县”,4月又改称蓟南县。至9月抗日战争结束时,第14专署辖平三蓟、三通香、三通顺,承兴密和蓟南5个县级政权。

在创建平西、平北、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同时,随着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属于冀中大清河抗日根据地一部分的平南抗日根据地也在抗战中创建起来。1943年底大清河北地区有第一(琢县、新城、定兴、容城和雄县各一部)、第二(新城、雄县和霸县各一部)、第三(永清、安次、固安和宛平各一部)、第四(永清、安次、固安和翎县各一部)几个联合县和平南办事处,共辖40个区和2650个行政村。1945年6月,冀中军区发动大清河北战役。8月大反攻中,八路军攻占容城、永清和安次县城(今廊坊市安次区东安庄乡),一度进占北平南苑。至9月抗日战争结束时,大清河北已建立大兴、安次、固安、永清、霸县、雄县、容城、新城、定(兴)新(城)、新(城)琢(县)和沐(县)良(乡)宛(平)11个县(联合县)政权。

1941年6月,萧克在《目前冀热察形势与我们几个工作任务》中指出:“从冀热察整个区域来看,我们已经实现了冀热察大块抗日根据地的任务。如果把十分区连起来看,那就形成了对敌统制华北的中心北平成四面大包围的形势。”北平郊区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华北最早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如果以北平城里为圆心,画一个圆圈,那敌人在北平的统制(治)半径,还不到六十里地:东直门外,去通州的路上,有冀东军分区部队,控制了这条华北和东北之间的走廊,南面,大红门(离北平永定门不过三十里)一带,就有晋察冀第十军分区部队活动,西边呢?出西直门不到六十里,便有我们的抗日政权,北面出德胜门,十三陵、昌平、怀柔一带是平北解放区。所以说,北平敌人的统制(治)半径不到六十里,六十里以外,便有公开抗日政权和八路军,六十里以内,甚而至于北平市内呢?敌人也不敢相信这里面没有抗日活动。”

三、平郊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经验

首先,准确判断形势,确立战略方针任务是创建平郊抗日根据地的前提。中共中央准确判断华北形势,制定了以游击战为主要抗战形式的方针政策。晋察冀分局认真贯彻执行该方针,确定了首先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在冀东大暴动受挫后,又及时调整,成立冀热察军政委员会,确定了冀热察挺进军“三位一体”的战略任务,明确了斗争方向。“三位一体”战略任务的确立使得平郊抗日根据地建设得到了战略战术上的指导,根据地创建更加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其次,自上而下的一元化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平郊抗日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北平外围的4个抗日根据地,自始至终一直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分局)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这样,既便于统一调配干部、调动兵力,又有利于各根据地之间谐调一致地开展对敌斗事。战争年代,党自上而下的一元化领导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关键。从1939年11月到1940年2月,为巩固党组织的工作,对党员普遍进行登记和审查,清除异己分子,提拔优秀党员进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基层组织的领导力量。通过建立学习制度,提高党员觉悟,增强了党的战斗力。平郊抗日根据地党组织不断发展,到1941年底,平西5个县共有党员3900人,建立了27个区委。

第三,建立联合县政府和“两面政权”村政府是平郊抗日根据地创建的特色。为稳固根据地建设,平郊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联合县政府,在敌人的薄弱环节找生存空间。由于敌我斗争异常激烈,为保存实力,大量的联合县政府长期存在成为平郊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一大特点。由于敌人对平郊反复扫荡,为保存抗日有生力量并进行游击斗争,很多平郊村政权表面服从敌伪的区乡政权,实际积极配合抗日游击斗争。这种“两面政权”是特定环境中出现的特殊斗争方式,成为平郊抗日斗争的又一特点。

第四,加强地方人民武装,组织游击队、民兵等开展地雷战、地道战等多种形式的游击战争是建立平郊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在武装建设上,县、区设游击队,村设游击组,县、区、村设民兵组织。游击队侦察日伪活动,打击汉奸、特务、掩护县、区、村干部开展游击区工作,战时配合主力部队破坏日伪交通,袭扰日伪军,必要时直接抽调骨干补充主力部队。民兵的主要任务平时是站岗放哨、送信、替军烈属代耕,战时带领群众坚壁清野,掩护群众转移,抬担架、埋地雷、搞运输等。地雷战、地道战是抗日游击战争中人民的伟大发明。

最后,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平郊抗日根据地创建的保障。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首先体现在民主政权建设上,平西专员公署及各级政府按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吸收党外人士,建立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府团结各阶层民众,组织生产,实行减租减息,改善群众生活,保护群众利益,动员人力、物力,在支援抗日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平郊抗日根据地与北平城内的外国抗日人士、各阶层抗日力量都有联系,建立了秘密抗日据点和交通线,“驼峰路线”就是北平城内与平郊抗日根据地联系的著名交通线。根据地所需物资、药品等通过这些交通线和据点不断运往平郊抗日根据地。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平郊抗日根据地对敌人形成了包围之势,为最终夺取抗日战争在北平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