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要在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全方位发展的现代化和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全体人民的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意味着更高生产效率、更大经济总量,同样也意味着人民群众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我们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与战略安排

中国式现代化,包含了中国人民在探索和实践现代化道路中所形成的成熟经验和实践成果,也包括了世界人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这些我们都要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构成特征之中。此外,还要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物质富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然后是精神富足,人民的文化素质、文化素养、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制度文明水平显著改善,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以上五大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典型特征。与之相应的,我们会通过一系列发展指标来反映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水平和质量,并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建章立制,明确主线,厚植基础,统一思想和确定战略模式。

三、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目标与重点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和重要支撑。下面我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的内容,介绍我对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论述主要着力于完成内部体系机制的构建,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则主要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外部能力、特征和规律。如果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主要是构之于内的话,那么党的二十大报告就主要是形之于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两个:一个是质量第一,一个是效益优先,两者不可偏废;更关键的是,我们不能去寻求经济的表象,而是要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当中。

质量第一。不能简单地就微观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治理质量来谈质量第一,而应该更注重宏观质量的特征和核心表现,这是质量第一的主体内容。坚持质量第一,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如,市场配置的主要对象,对于用差异化产品来匹配个性化需求,往往要求传播尽可能多的具体信息。这种信息的增长将是海量级的,而为了避免因海量级信息的增长而降低市场的配置效率,我们就需要对信息做减法。如何对信息做减法?最简单的就是共性信息无需传达。怎样的信息叫做共性信息,而且无需传达还不影响消费者的知情权呢?很简单,质量信息。质量第一,质量合格是底线要求,对质量合格要求的信息无需向消费者传递,因为它是每一个产品、每一项服务都必须要做到的最低标准,这就是质量第一的宏观意义。

效益优先。质量和效率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不能简单地以降低效率的方式去寻求所谓的质量改善,也不能以所谓的质量提升的逻辑,来把一些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和模式作为重要推广对象。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是创新驱动发展,基础是现代产业体系,重点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和主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二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动力和动能;三是现代金融。现代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实体经济的质量提高、规模扩大、效率提升为目标的产业支撑;四是人本身。人在生产过程当中提升技能,而生产的不断发展又为人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坚实支撑,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的积累。

在这个体系下,还将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特征。这一系列特征用“三大变革”来总结,即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以上就把什么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构成基础和主要特点说清楚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是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要以新发展格局为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部署,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的新发展思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展和凝练,提出了更加完备的发展内容和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国内大循环”称之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所谓畅通国内大循环,就是有效地推进更加平衡的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相互促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这种平衡和相互促进作了这样的表述: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坚持扩大内需,在扩大内需基础上推进生产,提高生产力,推进构建有效的交易体系、交换模式,同时做好产品流通工作,使产品或服务有效地送达消费者手中。在产品流通过程中,我们还要做好其所形成的收益分配,即如何在生产者、劳动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和配置。这是第一个平衡,即基于现有需求和供给,以完善统一大市场为核心的静态平衡。

第二个平衡就是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相关表述进一步完善,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对于静态平衡,我们强调一方面要扩大内需,做好需求管理;另一方面要优化供给,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身就包括了生产、流通、分配。在此情况下,把供给和需求进行有效结合。对于动态平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什么是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无外乎需求能够有效地拉动供给,而供给又可以有效地扩大就业、稳定收入,就业的增加、收入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扩大需求,需求又可以带动供给的提升。

这种层面的供给的提高,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发展得到相应改善和提升的。在上述体系和逻辑之下,我们要把各项工作有效落实落地,从而使中国经济在国内大循环的支撑之下取得持续不断的增长动力,而且中国产业体系在持续不断的动力支撑之下,也可以取得持续升级的良好局面。

中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是在以扩大国内需求为基础,有效实现国内大循环中形成的。在此情况下,中国国内市场对于世界市场的贡献力将持续不断提高,在此过程中,我们的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也依托国内大市场的完善,得到不断丰富和提升。这种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的丰富和提高,相应也会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做出产业基础准备,使之具备竞争水平。

因此,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提高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这就是以新发展格局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在“双循环”的基础上实现新发展格局的有效构建和对发展全局的有效统领。

要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们要把握好“三个着力”及其所对应的发展特征和内容,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找准方向、找到抓手,全力以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效、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推动生产要素和产权市场发展,做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